醫療常識★逾50歲肌少症風險近5成 跌破眼鏡!台男「老失肌」高於女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要活到老、動到老,千萬別當「老失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今(4)日公布最新一份「台灣肌少症風險」與營養現況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4成6有肌少症風險,且隨著年紀增長,風險越高;尤其,打破一般人「男性肌肉多所以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的錯誤迷思,調查顯示,男「失肌」比女多,不到2人就1人有風險。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是與亞培台灣合作,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9個月期間調查1322名、50歲以上民眾,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作為風險評估基準,如舉5公斤有無困難、行走一個房間距離有無困難、從床椅起身是否困難、爬10階是否困難等,並透過食量變化程度、是否飲用均衡營養補充品、運動頻率等變因,調查台灣肌少症風險原因。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調查結果,全台超過4成6的研究對象有肌少症風險,出乎意料的高;他進一步提醒,其實人一邁入40歲以後,肌肉便會以每10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40歲至80歲間可能高達40%肌肉已流失,得在年輕時超前部屬,才能留住肌肉。

調查也打破幾項迷思,其中之一就是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 黃信彰強調是錯的!調查揭露男性風險(51%)其實高於女性(43%),且不到2人就1人具風險,與普遍認知截然不同。

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分析,儘管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會維持的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改變,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其中關鍵,絕不只有運動,營養也是一大重點,想要增肌還需要確保是否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恐會更明顯流失。

黎雨青指出,調查同時也打破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另一大迷思「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因為增肌增免疫力不只需要運動,補充蛋白質也很重要,且挑選蛋白質時,重量更要重質,應首選好吸收蛋白質。

黎雨青強調,調查就分析受訪者近3個月內是否有非減肥,而是因食慾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吞嚥困難等原因,導致食量降低,以了解食量與肌少症風險的關聯,結果發現,只要食量輕微減少,其肌少症風險就會從38%攀升至64%,顯示只要少吃一點,肌少症風險就飆升,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

黃信彰提醒,隨著肌肉流失,行動力將逐漸退化,一旦進展成肌少症,臥床機率便會大幅提升,日常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直直落,還可能加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感染、肺炎等併發症,因此,除了銀髮族之外,40歲以後的民眾也建議開始注意肌肉流失,均衡飲食,加強營養及運動,維持充足肌肉量。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三劑「加強針」該打誰?高端也成選項 長庚啟動400人混打臨床試驗

韓國蜂蜜飲傳香港4人喝出「毒」!台灣也有賣 食藥署出動清查停售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爽爆新聞網/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後疫情時代,如何建立新型態的醫病關係?為提升醫療健康產業國際化、產業化,希望臺灣專業醫療的服務品質,被世界看見,醫療數位大聯盟,無國界創新醫療模式!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從專業出發,用遠距智慧醫療守護全球華人的健康!醫療領域和IoT智慧物聯產業跨界合作,攜手催生遠...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  參考資料來源:大腦和脊柱基金會(Brain & Spine Foundation) 在冬天的幾個月裡,每個人都容易受到寒冷的影響,但對於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寒冷可能會衍伸出其他問題,例如:神經疼痛加劇;大腦和脊柱基金會分享四招讓你遠離「天氣痛」。 寒冷的天...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 / 新北市報導        衛生福利部在昨(7)日上午舉辦「衛生福利部醫院第八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頒獎典禮,由部長陳時中表揚57位優秀醫師,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羅育騏醫師榮獲「優良獎」,部長在致詞中嘉許部屬醫院在這次疫情的處理和控制,充分展現高度平等價值。現場除頒發57位優良楷模醫師...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 / 新北市報導        衛生福利部在昨(7)日上午舉辦「衛生福利部醫院第八屆優良暨資深典範醫師」頒獎典禮,由部長陳時中表揚57位優秀醫師,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羅育騏醫師榮獲「優良獎」,部長在致詞中嘉許部屬醫院在這次疫情的處理和控制,充分展現高度平等價值。現場除頒發57位優良楷模醫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