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逾50歲肌少症風險近5成 跌破眼鏡!台男「老失肌」高於女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要活到老、動到老,千萬別當「老失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今(4)日公布最新一份「台灣肌少症風險」與營養現況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4成6有肌少症風險,且隨著年紀增長,風險越高;尤其,打破一般人「男性肌肉多所以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的錯誤迷思,調查顯示,男「失肌」比女多,不到2人就1人有風險。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是與亞培台灣合作,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9個月期間調查1322名、50歲以上民眾,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作為風險評估基準,如舉5公斤有無困難、行走一個房間距離有無困難、從床椅起身是否困難、爬10階是否困難等,並透過食量變化程度、是否飲用均衡營養補充品、運動頻率等變因,調查台灣肌少症風險原因。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調查結果,全台超過4成6的研究對象有肌少症風險,出乎意料的高;他進一步提醒,其實人一邁入40歲以後,肌肉便會以每10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40歲至80歲間可能高達40%肌肉已流失,得在年輕時超前部屬,才能留住肌肉。

調查也打破幾項迷思,其中之一就是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 黃信彰強調是錯的!調查揭露男性風險(51%)其實高於女性(43%),且不到2人就1人具風險,與普遍認知截然不同。

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分析,儘管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會維持的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改變,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其中關鍵,絕不只有運動,營養也是一大重點,想要增肌還需要確保是否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恐會更明顯流失。

黎雨青指出,調查同時也打破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另一大迷思「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因為增肌增免疫力不只需要運動,補充蛋白質也很重要,且挑選蛋白質時,重量更要重質,應首選好吸收蛋白質。

黎雨青強調,調查就分析受訪者近3個月內是否有非減肥,而是因食慾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吞嚥困難等原因,導致食量降低,以了解食量與肌少症風險的關聯,結果發現,只要食量輕微減少,其肌少症風險就會從38%攀升至64%,顯示只要少吃一點,肌少症風險就飆升,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

黃信彰提醒,隨著肌肉流失,行動力將逐漸退化,一旦進展成肌少症,臥床機率便會大幅提升,日常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直直落,還可能加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感染、肺炎等併發症,因此,除了銀髮族之外,40歲以後的民眾也建議開始注意肌肉流失,均衡飲食,加強營養及運動,維持充足肌肉量。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三劑「加強針」該打誰?高端也成選項 長庚啟動400人混打臨床試驗

韓國蜂蜜飲傳香港4人喝出「毒」!台灣也有賣 食藥署出動清查停售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死亡案例超過百例,其中有不少確診者發生居家檢疫期間猝死案例,原因直指與新冠肺炎引發的「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有關。氧生達人許漢忠醫師表示,缺氧猝死,不是只發生在新冠肺炎患者身上,部分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也有類似情況,若本身有打呼症狀,再加上出現不明原因頭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操刀完成的「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一波意願今(7)日晚間5點登記截止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隨後公布最新登記數字,全國已經有超過162萬7千多人搶先完成意願登記,但其中只有試辦計畫的金門、馬祖及澎湖三離島5千多名民眾,明天開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疫苗一批批開始放行了!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7)日晚間宣布,完成台灣自購第三批、6月30日自荷蘭抵台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的檢驗並核發封緘證明書,這一批共40萬9800劑,將儘速赴倉儲查訖封緘後放行,交由疾管署配發至各縣市開打。 這一批莫德納疫苗是Moder...

閱讀詳情 »

中央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台灣自購的62萬劑AZ疫苗在今從泰國出發,預計傍晚就會降落在桃園機場。日本昨也表示將再贈與台113萬劑AZ疫苗將於7/8抵台。至於此批疫苗該如何分配,由陳時中14:00親上火線記者會說明。(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國鼎研發治武肺新藥 捐贈百人份藥物給台大 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