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逾50歲肌少症風險近5成 跌破眼鏡!台男「老失肌」高於女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要活到老、動到老,千萬別當「老失肌」!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今(4)日公布最新一份「台灣肌少症風險」與營養現況調查結果,發現50歲以上民眾有超過4成6有肌少症風險,且隨著年紀增長,風險越高;尤其,打破一般人「男性肌肉多所以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的錯誤迷思,調查顯示,男「失肌」比女多,不到2人就1人有風險。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是與亞培台灣合作,自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9個月期間調查1322名、50歲以上民眾,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作為風險評估基準,如舉5公斤有無困難、行走一個房間距離有無困難、從床椅起身是否困難、爬10階是否困難等,並透過食量變化程度、是否飲用均衡營養補充品、運動頻率等變因,調查台灣肌少症風險原因。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調查結果,全台超過4成6的研究對象有肌少症風險,出乎意料的高;他進一步提醒,其實人一邁入40歲以後,肌肉便會以每10年平均8%的速度流失,40歲至80歲間可能高達40%肌肉已流失,得在年輕時超前部屬,才能留住肌肉。

調查也打破幾項迷思,其中之一就是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 黃信彰強調是錯的!調查揭露男性風險(51%)其實高於女性(43%),且不到2人就1人具風險,與普遍認知截然不同。

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分析,儘管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會維持的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荷爾蒙改變,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其中關鍵,絕不只有運動,營養也是一大重點,想要增肌還需要確保是否均衡飲食,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恐會更明顯流失。

黎雨青指出,調查同時也打破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另一大迷思「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因為增肌增免疫力不只需要運動,補充蛋白質也很重要,且挑選蛋白質時,重量更要重質,應首選好吸收蛋白質。

黎雨青強調,調查就分析受訪者近3個月內是否有非減肥,而是因食慾不振、消化問題、咀嚼或吞嚥困難等原因,導致食量降低,以了解食量與肌少症風險的關聯,結果發現,只要食量輕微減少,其肌少症風險就會從38%攀升至64%,顯示只要少吃一點,肌少症風險就飆升,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

黃信彰提醒,隨著肌肉流失,行動力將逐漸退化,一旦進展成肌少症,臥床機率便會大幅提升,日常自理能力與生活品質直直落,還可能加劇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引起感染、肺炎等併發症,因此,除了銀髮族之外,40歲以後的民眾也建議開始注意肌肉流失,均衡飲食,加強營養及運動,維持充足肌肉量。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第三劑「加強針」該打誰?高端也成選項 長庚啟動400人混打臨床試驗

韓國蜂蜜飲傳香港4人喝出「毒」!台灣也有賣 食藥署出動清查停售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微波爐加熱食物會致癌」這傳言你可能不陌生;但如果今天連署立醫院都幫忙背書呢?這是最近追追追小組常收到的熱門報案信,據說署立台北醫院發表了一篇「請立即將微波爐丟棄」的文章,說使用微波爐加熱食物不但會致癌,還會記憶力退化、情緒不穩定、破壞腦組織。微波爐真是這麼恐怖的電器產品嗎?...

閱讀詳情 »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醫療科技進步,心臟病患現在也有人工心臟的治療技術。但各位聽過五萬年前有人造心臟嗎?最近網路流傳一篇文章,內容敘述考古學家挖掘出一具非洲穴居人的屍骸,被發現擁有「人工心臟」;更有專家指出這是「外來的高智慧生物」進行的手術。難道現代人工心臟技術,是源自五萬年前的外星人嗎?這篇文章...

閱讀詳情 »

9成慢性腎臟病患者飲食控制錯 共病高血壓糖尿病者也達9成錯 56歲腎友林老師合併高血壓 竟仍高鹽飲食致終身洗腎 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腎利飲食」(DTAD) 三大學會編撰腎友專屬「7日外食食譜」助戰腎病情   全台27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 卻不到4%自知有腎病 根據《刺胳針...

閱讀詳情 »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54.37%的兒童及青少年有齒顎矯正需求。而一般牙醫師認為,孩童在7~16歲之間乳牙逐漸脫落,恆牙漸漸長出來,此時骨頭還未定型,正是牙齒矯正的黃金期。既然有這麼高比例的兒童及青少年需要牙齒矯正,所以,波仕特線上市調網 ( http://www.pollster.com....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