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運動後,吃還是不吃?」「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我想增加肌肉量,蛋白質不知道是否吃得足夠,要不要買補充品呢?」以上這些問題,很常從業餘的運動者中聽到;除此之外,專業的運動選手們也很關心吃什麼?何時吃?點心怎麼選擇?運動前、中、後的熱量補充應如何分配?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林芳瑋表示,其實在正確的時間吃對的食物,才能改善運動表現及增加肌肉量甚至可達到減重更促進健康,究竟「運動前、中、後怎麼吃」才對?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建議運動前能量增補的目標。(資料來源/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圖/NOW健康製作)


Q 1:運動前,我該不該吃些什麼?


研究報告中指出,運動前肌肉的肝醣含量越高,身體能運動到筋疲力竭的時間將會越長,依據這項研究報告,改變運動前的飲食組合將會使得肌肉中的肝醣含量跟著改變,運動前1小時最好先補充碳水化合物,挑選容易消化、體積及重量小的食物,例如香蕉(未全熟)、饅頭或菜包;若腸胃道較不易脹氣的人也可選擇高纖、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地瓜、燕麥、蘋果、芭樂等,有助穩定運動時的血糖,維持體力。


Q 2:運動過程中,補充水分很重要嗎?


在運動的過程中必須要適當的補充水分,因為運動時會產生熱能,此時身體會透過流汗來散熱,若口渴才喝,身體已脫水1%至2%,所以每10至15分鐘要補充約150c.c.至200c.c.的水分,特別提醒要慢慢喝,避免大口地灌造成腎臟負擔。


輕度運動或運動未達1小時,飲用開水即可,不需要額外補充點心,高強度運動或運動時間增加(約1至2.5小時,甚至更久)才以運動飲料替代開水,因運動期間,會消耗體內的葡萄糖及肝醣,身體的血糖值會開始下降,這時補充30至60g的碳水化合物點心(120至240大卡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運動飲料、調味優酪乳、果汁、香蕉、果乾等,提供肌肉和大腦能量的補充,維持好的集中力和耐力。


Q 3:運動後,吃還是不吃?


許多人認為,運動完吃東西會變更胖,寧願忍住饑餓。其實,在常規性的訓練之後,我們肌肉中的肝醣將會減少,這時肌肉攝取養分的能力會比脂肪強很多,吃下去的營養素大多都用在建造肌肉,而非堆積脂肪,因此,運動後20至60分鐘應著重補充「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建議「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以1:3至1:4的份量搭配,總熱量控制在300至450大卡左右;碳水化合物可選擇高GI值(Glycemic Index)的食物,好處是讓肌肉中的肝醣回補,加速體能的恢復、縮短運動後疲勞的時間,且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得快一點,胰島素會幫助胺基酸進入肌肉組織合成蛋白質,增肌效果更好!所以,別再強忍飢餓感,或是只補充蛋白質食物了。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營養素來源建議儘可能的選擇天然型態、多樣化食物做最佳健康修復,有助促進運動表現。(資料來源/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圖/NOW健康製作)


Q 4:是否需要額外的補充品?


現在運動食品或補充品蓬勃發展,例如:維生素補充品、肌酸、乳清蛋白等,商業化的運動補充品,往往是方便性大於必要性。許多產品宣稱保證有運動增能和極佳營養,但請不要忽略天然食物中所含的複雜成份,其之間的複合反應,對整體健康有加乘效益。盡可能的選擇天然型態、多樣化食物做最佳的健康修復,有助促進運動表現。


運動健身前中後該怎麼吃? 營養師盤點4大常見問題

▲健身餐食譜參考範例。(資料來源/汐止國泰綜合醫院;圖/NOW健康製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胃食道逆流恐釀食道癌? 「巴瑞特氏食道」是警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男性朋友看過來,你的「小弟弟」有多久沒有吹「起床號」了?泌尿科醫師指出,男性不舉是不同疾病的綜合表現,而且不舉也是慢性病,50歲以上的不舉男性,大約7成是輕度;其實,若是發現有不舉現象,應該及早接受治療,可免疾病惡化。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男性會不舉的原因很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產生過敏,主要是因身體受到外來物的侵入時,因為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而導致,又分為吸入性過敏及食入性過敏兩種;屏東基督教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黃聖榮指出,若民眾有類似的過敏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找出過敏原,才能對症下藥。醫師黃聖榮進一步說明,吸入性過敏主要是指存於空氣中的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當出現肌腱、韌帶或滑囊等局部發炎時,除了可服消炎止痛藥或復健等方式治療,也可透過在發炎處局部注射藥物的方式,有效紓緩疼痛;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文山指出,針對深層的病灶進行局部注射,目前已有超音波影像導引的新技術,由於可提高準確度,使得止痛效果更好。局部藥物注射能減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六十多歲的張媽媽最近覺得自己變矮了,進一步就醫檢查,才知道原來是骨質疏鬆所導致;醫師提醒,骨質疏鬆很容易造成骨折,除了要接受治療外,也應多攝取鈣質以及多到戶外運動曬太陽,而且更要小心避免跌倒!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160萬人有骨質疏鬆症的問題,而其中約有95萬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