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遠離乾眼與發炎 白內障術後好安心

遠離乾眼與發炎 白內障術後好安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白內障是眼球表面水晶體混濁,導致視線模糊的眼疾,主要成因與老化、高度近視、糖尿病或遺傳等有關。然而,根據眼科醫師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上白內障,且多與現代人不良生活方式、用眼過度等導致晶狀體提前老化有關。

根據眼科診所張正忠院長近十年在臨床上診治白內障患者的結果發現,白內障罹病族群已有年輕化趨勢,老年化白內障的平均年齡從70至80歲降低至60至70歲,甚至低於60歲的非老年化白內障人數也逐漸提升。

術前評估重要性高

由於白內障逐漸年輕化,手術進行前後需顧及不同年齡層患者是否有罹患其他眼睛疾病,特別是現代文明病「乾眼症」。張正忠院長進一步說明,手術前除須評估患者是否有乾眼症,若有乾眼症則需檢測屬於哪一種類型,若是缺油型的乾眼症,先以含油性人工淚液改善症狀;若是缺水型的乾眼症,則以補水型的人工淚液改善之。

張正忠院長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若能在白內障術前檢查出潛在眼表疾病,經治療後再接受手術,便能減少術後不適的機率與程度。若術前未能即時發現,於術後積極治療,仍能獲得相當程度的緩解。當眼睛不再乾澀不舒服,便能享受白內障術後帶來的清晰視野。

術後檢查三階段

張正忠院長表示,白內障術後可先以潤滑保濕度佳的人工淚液輔助,保護角膜。初期一個月可續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並將術後第一天、第三天與第七至十天設定為三個重要檢查時間點,觀察白內障術後微創傷口復原狀況與乾眼症狀,再調整藥物以及人工淚液的使用頻率。

若想預防白內障發生,該如何做?張正忠院長呼籲,盡量避免吸菸,因為吸菸所產生的自由基,會增加白內障的機會,飲食則應均衡,攝取適量的水果及蔬菜,外出不過度暴曬於陽光下,必要時可戴太陽眼鏡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04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氣候變化大忽冷忽熱,許多糖尿病患感冒掛病號求診,但領了感冒藥回家又開始發愁,平時使用的控制三高藥物已經很多顆,現在又再加上感冒藥,會不會因為吃太多藥而加重腎臟負擔? 千萬不要「自己當醫生」 以免引發更大危機 專科醫師提醒,感冒時,病毒感染會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人體會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民眾運用悠遊卡、台北卡也能記錄血壓、健康數據,自己監測自我血壓變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夢蕙表示,目前臺北市衛生局已於12行政區設置40個「健康便利站」及55個「社區健康量測站」,透過雲端科技串聯健康量測數據整合,運用「台北卡」或「悠遊卡」便可將量測資料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每到寒假、農曆春節假期,幼童吃零食、大吃大喝的機會大為增加。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新生兒科主任趙露露表示,根據往年經驗,春節假期約有一半的急診病童因腸胃症狀進急診室。除了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感染,不少病童是因為亂吃零食、大吃大喝,加上作息不正常,導致腸道細菌生態受破壞,...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天氣冷颼颼,經常手腳冰冷,出現腳麻、腳痛,可要特別留意。醫師指出,經常腳麻、腳痛代表周邊血管循環不良,日常應避免久坐久站,建議多運動,若有類似症狀可就醫檢查。 腳麻、腳痛是周邊動脈阻塞的常見症狀 新光醫院周邊血管科兼任主治醫師吳典育指出,周邊血管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循環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