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重建大腦神經纖維結構,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阿茲海默症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無解,台大醫學教授曾文毅在神經細胞辨識上的突破性發展,讓深困其中的病患與家屬大感興奮。

【撰文:張殿文】

長期以來,在醫療領域的市場缺口中,阿茲海默症可說是最急迫的一個。因為阿茲海默症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然無解,而台大醫學教授曾文毅嘗試將核磁共振成像(MRI)觀察神經纖維束的技術,轉向臨床的應用,從而重建出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結構,提供醫療診斷一個更堅實的依據。

重建大腦神經纖維結構,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目前美國約有530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其2017年度醫療支出預估高達2,590億美元,約是癌症醫療支出的兩倍。如果沒有新突破性的療法出現,在人口老化及戰後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老齡後,預估2050年患者人數將暴增至1千6百萬人,支出將達1.1兆美元,占總醫療支出之25%。

然而很不幸的,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是所有疾病新藥開發中,失敗率最高的。且在2003年就再無新藥上市,也說明了各種可能的技術突破與介入治療的急迫性。

曾文毅採用先進的影像技術——水分子擴散頻譜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來偵測神經纖維的方向及長度,從而重建出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結構,發現腦神經三維網格結構,這種符合立體空間向度的三維結構,正可以說明人類腦部如何正確的判讀空間資訊的立體位置。

如今,這個技術突破已經轉向臨床的應用,從自閉症、過動症、成癮與強迫症等神經性與精神疾病的神經連結是否有異常或缺失,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變化與疾病症狀、嚴重程度及基因的關係,曾文毅表示,現在有了AI的影像判讀,可以加速轉換到臨床醫療上,提供給醫療診斷一個更堅實的依據,加上和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學者合作,繼續探索神經元網路潛在的架構原理以及運作模式,預計將對阿茲海默症等預防、治癒或延緩帶來新的突破。

 

重建大腦神經纖維結構,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86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8

相關推薦

▲均衡飲食才是對抗癌症的唯一飲食之道。(CNEWS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張華安/專訪報導 不給癌細胞嚐到「甜」頭,對抗癌真有幫助嗎?因為一句「癌細胞愛吃糖」,不少癌友都身體力行戒糖飲食,以為可以一舉餓死癌細胞,但國內抗癌名醫、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崙直接戳破迷思,強調任意戒糖、斷糖恐怕...

閱讀詳情 »

▲患者透過放療治療T細胞淋巴癌。(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臉上多出莫名腫塊,千萬不要自行處理!南投一名67歲男子,去年初左側鼻翼突然冒出一顆小腫瘤,竟認為「應該就和擠青春痘一樣」讓太太協助挖除、清理,不料腫瘤越長越大,不僅壓迫雙眼無法睜開,且傷口潰爛發臭,外型有如黑色松露...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60歲男子有高血壓問題已經10年之久,在積極用藥控制下,血壓維持還算平穩,但有時還是會失控,日前接受腎功能檢查抽血,醫師發現男子除了高血壓,也有血鉀偏低狀況,懷疑不單純,進一步檢查結果在右側腎上腺發現一顆1.5公分大的腫瘤。 開...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心理低潮、想尋死,衛生福利部提供全國民眾心理諮詢服務的「安心專線」,每個月平均通話量有8000通,衛生福利部今(19)日提醒,從12月20日開始,安心專線將正式改為4碼,單軌採用容易記憶的「1925(依舊愛我)」為安心專線號碼,舊1...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