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重建大腦神經纖維結構,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阿茲海默症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無解,台大醫學教授曾文毅在神經細胞辨識上的突破性發展,讓深困其中的病患與家屬大感興奮。

【撰文:張殿文】

長期以來,在醫療領域的市場缺口中,阿茲海默症可說是最急迫的一個。因為阿茲海默症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然無解,而台大醫學教授曾文毅嘗試將核磁共振成像(MRI)觀察神經纖維束的技術,轉向臨床的應用,從而重建出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結構,提供醫療診斷一個更堅實的依據。

重建大腦神經纖維結構,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目前美國約有530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其2017年度醫療支出預估高達2,590億美元,約是癌症醫療支出的兩倍。如果沒有新突破性的療法出現,在人口老化及戰後嬰兒潮世代逐漸步入老齡後,預估2050年患者人數將暴增至1千6百萬人,支出將達1.1兆美元,占總醫療支出之25%。

然而很不幸的,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是所有疾病新藥開發中,失敗率最高的。且在2003年就再無新藥上市,也說明了各種可能的技術突破與介入治療的急迫性。

曾文毅採用先進的影像技術——水分子擴散頻譜造影(Diffusion Spectrum Imaging,DSI)來偵測神經纖維的方向及長度,從而重建出大腦中的神經纖維結構,發現腦神經三維網格結構,這種符合立體空間向度的三維結構,正可以說明人類腦部如何正確的判讀空間資訊的立體位置。

如今,這個技術突破已經轉向臨床的應用,從自閉症、過動症、成癮與強迫症等神經性與精神疾病的神經連結是否有異常或缺失,並進一步探討這些變化與疾病症狀、嚴重程度及基因的關係,曾文毅表示,現在有了AI的影像判讀,可以加速轉換到臨床醫療上,提供給醫療診斷一個更堅實的依據,加上和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學者合作,繼續探索神經元網路潛在的架構原理以及運作模式,預計將對阿茲海默症等預防、治癒或延緩帶來新的突破。

 

重建大腦神經纖維結構,阿茲海默症有救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86期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8

相關推薦

昨(13)日,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於例行記者會上宣布,再追加提供1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民進黨立委王定宇今(14)日再發文宣布好消息,「除了日本捐贈的AZ疫苗外,台灣自購的疫苗也將於明日下午抵台。」王定宇今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台灣自購的55萬劑AZ與35萬劑莫德納,加上日本捐贈台灣的AZ疫苗,都將於...

閱讀詳情 »

屏東先前爆發Delta變異株群聚案,果農夫妻與枋山鄉多位Delta確診者都曾到過枋寮醫院就診,枋寮醫院因此停業清消採檢。經過16天停業,全院327位工作人員3度PCR採檢都是陰性、環境採檢也是陰性,枋寮醫院今日上午恢復營運。枋寮醫院行政副院長沈昇螢直呼很開心,也提到有院內人員說「終於可以再當醫生了」...

閱讀詳情 »

全球富國人民接種完第二劑,現在考慮追加施打COVID-19第三劑,世界衛生組織(WHO)痛批,這是種毫無道理的「貪婪」,這不僅令人失望,而且沒有任何意義!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記者會上直言,全球 COVID-19 疫情越演越烈,世界各地醫院能量不足...

閱讀詳情 »

【記者 吳瑞興/嘉義縣 報導】夏日到來民眾常出入忽冷忽熱的環境,因而引發過敏、打噴嚏、流鼻水、感冒等症狀,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楊佩蓉醫師經過多年的診療經驗,推薦冬病夏治的「三伏貼」有確切的效果,值得民眾配合口服藥物使用。 楊醫師說,天氣漸漸炎熱,室外汗流浹背,室內吹了一整天的冷氣,喜歡貪食冰飲的18...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