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咳嗽竟是肺阻塞 老煙槍應特別注意

長期咳嗽竟是肺阻塞 老煙槍應特別注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六十三歲的鄭先生菸齡三十七年,雖已在十年前戒菸,但四年前仍因長期咳嗽、咳痰以及呼吸困難,到了花蓮慈濟醫院就診,檢查結果發現是嚴重的肺阻塞患者;所幸在穩定服藥和持續進行肺復原療程下,鄭先生目前的病情控制良好。花蓮慈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迪塑指出,長期吸菸已被證實是罹患肺阻塞的高風險因素,且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跟吸菸時間成正比,越是老菸槍越要小心。

慢性肺阻塞 咳嗽、濃痰、易喘

肺阻塞是「慢性阻塞性疾病」的簡稱,常見症狀有慢性咳嗽、濃痰、運動易喘等等,因症狀容易和一般感冒搞混,許多人明明已經患有肺阻塞,自己卻完全不知道,就算經常感覺很喘,也以為只是缺乏運動、肺活量不好。

「最關鍵的仍然是戒菸。」肺阻塞個管師侯惠娟說,肺阻塞的病患絕大部份都有吸菸習慣,身為個管師最重要的就是想辦法讓病人遵從醫囑、確實戒菸,提高病患對療程的配合意願,「每個人的難處都不同,單純要求病人做這個、做那個,有時候效果並不好,所以才需要個管師介入瞭解病人的狀況,提供最合適、最客製化的治療辦法。」

肺復原運動 治療肺阻塞不可或缺

花蓮慈院大愛樓五樓設有「肺復原室」,提供給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定期做肺復原運動,是治療肺阻塞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除了評估病人的身體狀況,還要還要幫病人設計最適合他們的運動處方。」呼吸治療師陳宜榛表示,肺復原運動最重要的,就是讓病患在體力允許的範圍內,盡量完成醫師及呼吸治療師設定的目標,達到心肺訓練的效果;又同時需要監測心電圖、血壓及心跳是否異常,因此必須有呼吸治療師在旁協助。肺復原室內也備有純氣,必要時提供給進行肺復健的病人使用。

肺阻塞不可逆 療程持續且漫長

由於肺阻塞是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疾病,若沒有及早發現、妥善治療,當肺部功能損壞和惡化,除了可能導致日常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性命危險;國人十大死因中長期佔據第七名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其中就包含肺阻塞。

劉迪塑醫師說,慢性疾病的療程通常都是持續且漫長的,即便對於症狀同樣嚴重的病患投以相同的處方藥,根據對醫囑的配合程度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有像鄭先生這樣入院時雖然已經嚴重肺阻塞,但後續病況控制良好的個案;也有始終無法戒菸,導致病情惡化快速的病人。

個管師侯惠娟表示,目前花蓮慈院對於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照護模式,已發展為跨團隊、一條龍的服務,包括經醫師診斷後進入個案管理照護的系統,以及呼吸治療師配合肺復原的計畫。除了治療肺功能本身,營養師也會教導病人如何吃得健康,比如避免產氣性食物,像豆類、高麗菜、洋蔥、玉米,以減輕肺部負擔。

有些病患會因為過度的喘氣而不敢走到戶外與人群接觸,形成無形的社交隔絕,引起憂鬱等症狀,這部分也會請心理醫師做憂鬱量表的評估,在症狀出現的早期就轉介給相關專業,讓病人能獲得良好的全人照護。

【延伸閱讀】

老菸槍戒菸換季依然喘咳難癒? 肺阻塞合併氣喘不容小覷

天冷疲倦想睡又怕冷 你不是變老!吳宛容醫師:當心甲狀腺低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12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炎炎夏日來臨,許多中年婦女會有發熱、面紅的情況,稍微動一動就會熱到受不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晚上翻來覆去睡也睡不著,或是白天早早就醒來。除了上半身不舒服,下半身生殖泌尿道也覺得燒熱疼痛;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指出,每到夏天,門診因更年期不適的病人會增加一至兩成,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全身80%燒傷的阿惠,一場大火燒毀了她的四肢和面容,與死神擦身而過,幸運活下來後,接受陽光基金會燒傷生心理重建服務,歷經一年多密集復健,從無法自行如廁到步伐穩健,為適應他人異樣眼光,她勇敢脫下壓力面罩獨自在外用餐,只盼再多一點勇氣重新踏入社會。陽光基金會為提供燒傷朋友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40多歲王小姐,沒有抽菸的習慣,去年開始出現下背痛及腳痛的情形,甚至疼痛到難以行走,經醫院檢查發現,她有多處脊椎壓迫性骨折,此外,骨骼掃描也檢查出多處骨轉移、電腦斷層則發現有肺部腫瘤及肝臟轉移,醫師以電腦斷層導引肺部腫瘤切片,再根據腫瘤的特性使用適當的抗癌藥物。電腦...

閱讀詳情 »

在整形外科的門診或住院病人中,常常需要處理傷口的問題。從簡單的擦傷、蜂窩性組織炎,到困難的慢性潰瘍、壞死性筋膜炎,若沒處理得當, 輕則造成生活不便,重則將危及生命。這其中,又以糖尿病人腳上的傷口最為特別。他們多半是長期的糖尿病患,在某日發現腳上有莫名的傷口, 起先不以為意,但傷口就是不能痊癒,直到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