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腹瀉吃止瀉劑 80老嫗長糞石

長期腹瀉吃止瀉劑 80老嫗長糞石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時常腹瀉的人要注意了!一名83歲的阿嬤,因長期腹瀉,習慣直接服用止瀉藥,結果因大腸潰瘍造成慢性出血導致貧血入院,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顆糞石,必須以手術由大腸鏡取出。醫師提醒,腹瀉超過兩週以上就必須找胃腸科診療,尋求正確的病因及治療,切勿自行購買藥物使用。
長久止瀉容易發病 尋求醫師專業意見
收治個案的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表示,這名83歲的阿嬤因為長期都有腹瀉狀況,兒子都會直接到診所幫她拿止瀉藥回去吃,原本以為吃著都沒什麼事,不料此次貧血入院檢查下才發現,直腸內還有顆糞石,取出後雖然已不再有滲便腹瀉的狀況,但因長期臥床的關係,仍需使用軟便劑輔助。
三種狀況好發 切勿濫用藥物
羅清池醫師表示,老年糞石性結腸梗塞好發於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習慣性便秘病人,常見於以下三種狀況:
一、排便功能障礙,大便排泄不淨,日久大便乾燥凝結成糞石。
二、腫瘤、腸粘黏等引起的長期慢性腸阻塞,於阻塞近端形成糞石。
三、濫用止瀉藥物,使大便愈來愈乾燥,爾後形成硬塊糞石等。
羅清池醫師指出,止瀉藥的機轉就是讓腸道不蠕動,若自行濫用,輕則導致便秘,形成糞石,嚴重可能還會造成腹膜炎及腸穿孔的危險。一般胃中的糞石可利用胃鏡移除,若卡在腸道,則可利用大腸鏡移除;但若完全卡住腸道,有可能造成腸壁壞死引起腹膜炎,此時就要進行緊急手術將糞石捏碎,甚至必須切除部分腸道才能取出。
喝水散步按摩肚子
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過去有胃腸道手術病史或胃腸蠕動差者,都是屬於容易產生糞石的高危險族群,在飲食上平時就應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像是柿子、柿餅、破布子、芹菜、葡萄乾、柑橘等易導致糞石的食物,也應酌量攝取,同時要多喝水防止便秘(如果已便秘可以喝蜂蜜水),飯後散步並按摩肚子,都是有助於腸道蠕動防止便秘的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080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月12日是護師節,護理是一份非常艱辛、繁瑣且需要極大的愛心與耐心的工作,臺中醫院為護理師舉辦系列慶祝活動,藉由優秀人員的分享與感召,帶領更多護理師通往光輝道路,也藉此感謝護理師的辛苦。用心塑造護理正向文化資深護理人員林紹雯從事護理工作多年,一路從護理師、護理長、晉升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國健署2018年公布其調查結果指出,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破4成5,平均每二人就約有一人處於肥胖狀態。肥胖是目前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健康議題,它與許多疾病密切相關,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脂肪肝、癌症(乳癌、大腸癌、肝癌等)等。比起健康體重者,肥胖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員工加入公會,醫療人員團結!」代表醫護人員的兩位白衣天使,被旁人無情一腳踢進一池紅水中,象徵醫療人員癱瘓在血汗的醫療環境。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等11個工會代表,日前冒雨到衛福部門口陳情,並上街遊行,高喊「醫護過勞、病人不保;醫護沒休息,病人丟性命」,呼籲政府改善醫療環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全民關注,衛生局也藉此進一步解釋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因容易造成誤解與污名,2014年才由衛生福利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動正名。根據2017年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思覺失調症患者就醫人數約15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