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開學了、疫情緊張! 試著做這4件事免恐慌

開學了 疫情緊張! 試著做這4件事免恐慌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影響,全國各級學校陸續開學,引發社區流行疑慮。開學人群聚集,口罩購買不易,恐慌情緒容易交互渲染,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王雅甄特別教導擺脫開學防疫恐慌症四撇步,提供民眾參考。

焦慮常伴身心症狀出現 5種人易演變成焦慮症

王雅甄醫師表示,焦慮是一般人常見的情緒反應,常會伴隨身心症狀,如腸胃脹氣、腹瀉或便秘、心慌或胸悶、手抖、身體緊繃、頻尿、莫名疲倦等表現,但通常在壓力解除後,焦慮反應也會跟著緩解。

然而,有完美主義、自我要求高、對未知事物易有不安全感的性格,或者長期處在各種壓力之下,焦慮反應很可能會演變成焦慮症;短暫的焦慮反應,可以讓人警覺應對眼前狀況,但一旦變成焦慮症,對於身心與生活反而會產生負面影響,不得不慎。

擺脫開學防疫恐慌症 學會4放鬆步驟

疫情緊張時期,王雅甄醫師指出,「一呼、二放、三動、四投」是由靜而動、動靜皆宜很好的紓壓之道。若是偶爾的壓力所引發的焦慮,可透過「一呼、二放」的「腹式呼吸法」、「肌肉放鬆法」,從呼吸調息和覺察身體反應做起。

「腹式呼吸法」可躺在舒服的空間,輕鬆閉上雙眼,將雙手放在腹部,採「鼻吸嘴吐」方式,先從吐氣開始,將空氣吐光,同時雙手感受腹部慢慢地下降,吐氣完接著以鼻子緩慢地將空氣均勻吸入,同時雙手感受腹部慢慢地鼓起,一吐一吸交互進行,持續練習約十分鐘;「肌肉放鬆法」則是用力握拳再慢慢放鬆、雙手平抬向前推再放鬆、手肘向內靠近耳朵緊繃上臂再放鬆及用力聳肩再放鬆等方式,每天練習1-2次。

另外,還有「三動、四投」,是指「定時的運動」與「投入有興趣的活動」,可依照個人喜好安排活動或遊戲,尋求人際關係的彼此支持。

身心症狀超過6個月 盡速就醫是關鍵

王雅甄醫師提醒,若發現自己出現以上的身心症狀,且持續超過六個月,也未檢查出相關的生理問題,就應考慮就診身心科。此外,面對疫情常因「不瞭解帶來恐懼」,不妨認真研究政府公佈的資訊配合防疫;而瞭解越多卻擔憂越多的人,建議只要知道防疫重點,平時做好生活規劃,減輕生活腳步被打亂的機會,就可減少焦慮症上門。

【延伸閱讀】

這癌難防、難治、進程快! 化療新藥伴「胰」路向前

長戴口罩防肺炎 酒糟性皮膚炎復發竟增三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2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近期全台鬧水荒,尤其中南部仍面臨缺水危機,有不少民眾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部分案例是喝下山泉水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後痊癒,醫師提醒,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以免發生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診間中常常會遇到膝蓋不舒服的患者,抱怨著在上下樓梯時膝蓋便會疼痛,或是出外上廁所蹲下跟站立時有困難等等,經過檢查後常常發現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問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醫師陳冠宇指出,在膝蓋的使用過程中,隨著老化等因素會造成關節內部的軟骨會有所磨損,此時緩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出現牙痛時可別大意,小心可能是三叉神經痛惹禍!一名63歲周女士前年開始出現劇烈牙痛,赴牙科治療,不僅拔除數顆牙齒,甚至後續接受牙周病治療,疼痛仍未改善,且因劇痛反覆發作,導致周女士長期失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直到赴醫院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三叉神經痛,經神經血管減壓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清明連續假期到來,除了掃墓,家人團圓這些場合聚餐吃喝免不了,而「怎麼吃」成了一門學問!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統計,國人慢性病盛行率,顯示平均每四人至少有一人有三高的徵兆,且有上升的趨勢;所以,三高患者要懂得如何健康聰明吃,才不致面對檢驗報告紅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