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關節莫名腫痛 小心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38歲的小芳(化名)三年前手腳關節處莫名腫脹、疼痛,不但無法舉起水杯,連開門都有困難!到骨科求診及復健,卻不見好轉,持續服用半年止痛藥,最後四肢痛到無法走路,需依靠輪椅代步,經家人協助轉診到免疫風濕科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透過生物製劑治療,病情獲得良好控制及緩解。後來小芳結婚懷孕,擔心藥物會影響胎兒健康而考慮停藥,經醫師建議調整使用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最終成功順利生下健康的男嬰。

自體免疫失調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中壯年女性族群

台中佛教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林剛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機能失調疾病,好發於30至60歲的中壯年族群,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三倍。由於患者因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攻擊自己身體關節滑膜及其周邊組織而出現發炎反應,導致關節出現疼痛、僵硬及腫脹感,若未及時治療,關節可能會嚴重變形,導致失能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侵犯心臟、神經等全身器官。

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三成患者在發病三至五年內因關節變形失去功能,導致無法工作而對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經濟負擔,患者千萬不能輕忽。

生物製劑減緩關節破壞 定期施打提升生活品質

林剛民醫師說,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是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的首要關鍵,臨床上可以先透過DAS28(關節疾病活動度評量)評估工具來評估患者疾病活動度,並安排適合用藥。一但確診就應立即接受治療,以減輕關節疼痛、降低發炎反應和預防關節變形及內臟侵犯。

目前用藥方面,對於疾病輕微者可以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口服免疫調節劑來控制及緩解關節腫痛症狀;若持續治療半年仍未見效,則可申請健保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醫師會依照患者個別情況安排用藥,幫助患者達到完全緩解,消除關節腫痛,由於可採定期施打方式給藥,對患者來說方便許多。目前也有適合孕婦使用的生物製劑,懷孕跟哺乳期間皆可使用,有需要的患者可以跟醫師討論,做為用藥的選擇。

林剛民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症狀與其它急性關節炎、運動傷害或痛風類似,容易讓患者搞混而延誤就醫,建議若關節出現莫名腫脹及疼痛時,應盡速尋求醫生診斷及治療,以免病情惡化。另外,治療中的患者也千萬別自行停藥或減藥,只要定期抽血評估疾病活動度並積極治療,就可以讓骨關節不致變形,也可以大幅減少因病致殘及臥床的機率,患者的生活及壽命都能如同一般人。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洪媽媽最喜歡拿紅棗來燉雞湯,燉出來的湯頭甜而不膩,非常爽口;吳太太則習慣用黑棗燉排骨湯,更喜歡優美的色澤與豐厚的口感。似乎紅棗、黑棗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到底這兩種之間各有什麼不同?營養價值有差別嗎?紅棗、黑棗 營養價值無差異中醫師陳旺全指出,無論是紅棗或黑棗,在中醫的分科裡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了幫助民眾健康減重,衛福部彰化醫院健康減重班特別找來中西醫的醫師評估學員的各別狀況,並加入包括西醫藥物及中醫埋線、針灸等減重方式,提供給學員以「自選餐」的方式選擇適合的減重方式;彰化醫院減重護肝小組個案管理師洪雅琳指出,學員可選擇「三合一」減重方式,也可只加西醫或中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3歲徐小姐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到院評估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排除椎間盤壓迫原因 疼痛源頭在腰部要警覺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0)日新增1例新冠境外移入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告,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1006),為印尼籍20多歲男性漁工,3月5日持核酸陰性報告入境台灣,至今無異常症狀,集中檢疫期滿前採檢核酸陽性,接觸者中1人日前已發布確診,其他10人列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