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癌」發生 從生活習慣開始!

防「癌」發生 從生活習慣開始!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您知道嗎?在台灣,每1000人中就有3至4名為癌症患者。究竟,誘發癌症的因子為何?要如何預防癌症的發生,我們萬萬不可不知。

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指出,菸、酒、不良飲食習慣,以及肥胖問題,和缺乏身體活動,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然而,這些危險因子造成的癌症,至少有1/3是可以預防發生。

如何預防癌症的發生?邱淑媞特別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力行防癌10件事,才能遠離癌症。

一、要避免抽菸、嚼檳榔以及飲酒過度。抽菸是導致肺癌的主因;檳榔會導致口腔癌;而酒精性飲料,因屬高熱量,過度的飲酒不僅造成身體負擔也將導致肥胖問題。

二、體重過重和肥胖容易罹患大腸、乳房、腎臟、胃以及其他部位的罹癌風險。根據統計,肥胖者罹患胃癌的機率為非肥胖者之2倍。

三、為避免過重及肥胖,國人需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此舉可增強免疫力和消化系統,降低罹癌的風險。

四、除運動外,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多吃水果、蔬果、五穀雜糧等植物性的食物以及低卡路里的食物。盡量少攝取油炸品、含糖飲料、肥肉等。

五、過多的鹽分也容易損傷到胃而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至於肉類,雖提供人體豐富的蛋白質,但尤其注意的是,應避免加工的肉品以及過多的紅肉,如;火腿、培根等。

六、在台灣,多數人有吃保健食品的習慣,沒有任何研究顯示服用保健食品可防癌,相對的,甚至會增加罹癌的風險。在吃保健食品之前,還是先詢問過專業的醫師較為合宜。

七、對新生兒來說,母乳對6個月前的寶寶可避免其成年後過度肥胖的產生機率;對母親而言,哺乳亦可調整體內荷爾蒙,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八、最重要的是,國人應使用具實証可預防癌症之疫苗並定期接受篩檢。

九、現今國民健康署補助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和口腔癌篩檢,讓國人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十、曾罹癌且治療的病人,更應做到良好生活習慣,加強防癌,維持健康,避免癌症復發。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7734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確認,2名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患者,發病時曾經在社區走動,第268例曾在在金山老街與烏來活動,第289例則是在居家與工作場所間移動。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正在考慮規範民眾社交距離,目前沒有正式實施細則,未來會在公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今晚再添1例死亡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今(29)日晚間第108例病例晚間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名患者曾經前往奧地利與捷克旅遊,是旅行團領隊,相關細節將於明(30)日統一說明。   根據指揮中心日前發布,第...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率節節上升,發生的年齡層卻持續下滑,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的關聯性,為了不讓血管阻塞、保持血管的彈性,平常可藉由飲食保養,以防止血管過早老化,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威脅。血管性疾病的發生與食物中含有高油、高糖有密切的關係。一旦攝取過多飽和脂肪,例如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國內COVID-19(新冠、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已累積數百例,國內各大醫院門禁管制紛紛升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積極投入防疫工作,至今已持續近2個月;院方體恤員工的辛勞,由中醫部除免費供應可「增進體力、調節免疫」的茶飲外,更設置中醫部「員工免費痠痛特別門診」,以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