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疫期間少出門 每隔30分鐘起身走一走可遠離憂鬱

防疫期間少出門 每隔30分鐘起身走一走可遠離憂鬱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兒童清明連假即將展開,但在防疫時期,不出門旅遊似乎是較好的選擇,相對孩子玩電動或上網的時間可能增加,可是最好每隔30分鐘一定要站起來活動活動!根據2020年2月發表於《柳葉刀精神病學》(The Lancet Psychiatry)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久坐時間增加,也會提高罹患憂鬱風險。

 

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學者進行,研究對象選自於《布里斯托大學90年代兒童世代研究》中的4,257名青少年,受訪者於12歲、14歲及16歲時皆配戴加速度感測器,在3天內至少追蹤其運動狀況10個小時,透過加速度感測器評估受訪者從事輕度活動、中度體能活動或者久坐,並以CIS-R及MFQ問卷測量其憂鬱狀況。結果發現,受訪者在12至16歲間,總身體活動量降低,若每天增加60分鐘的久坐行為,在18歲時測量憂鬱分數增加了;如每天增加1小時的輕度活動,憂鬱分數則降低。持續出現較長時間久坐者,18歲時測憂鬱分數則高出28.2%。

 

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從公衛角度而言,通常認為增加年輕人的活動主要是為了身體健康,例如提高協調技巧或骨骼強度,卻很少注意到運動對心理健康也有實證的效益。另外,輕度活動一般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活動,如隨意走動(購物、在家裡或學校走來走去)、鋪床、進餐,準備食物、帶狗散步、園藝和洗碗等。雖然這些類型的活動較為可行但因缺乏結構,此研究也提供了防治青少年憂鬱症具體可行的方向。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因電腦、手機、平板等網路及遊戲的普及,讓年輕族群久坐的時間逐年增加。這研究指出久坐與罹患憂鬱症的2個趨勢有存在的相關性。運動對年輕族群雖然必要,但也別輕忽輕度活動的重要性,而且輕度活動可近性較高,目的主要是減少久坐時間,可以多一些強調與執行,像站著打電腦、設定時間提醒自己站起來喝水或飲料、走1圈或扭腰擺臀3分鐘,甚至與朋友打電玩聊天時,不妨彼此提醒該站起來打或移動到不同的角落。葉雅馨認為,環境空間可能需要一點佈置上的變動,讓它更容易成為生活的方式,可幫助提升輕度活動量,減少久坐。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

【圖解】免疫力如何保衛身體? 10張圖卡讓你1次搞懂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罕見地延後至晚上開始,在專家會議後,今(25)日拍板確定,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時間改為3天,如第3天居隔期滿快篩陰性後,則進行4天自主防疫。從4月26日起,縮短居家隔離的天數為「3+4」正式上路;目前正在居隔者,如天數超過3天,從27日起開始解除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依據衛生福利部公告之「居家照護管理指引」,全台各縣市開始執行輕症居家照護政策。彰基醫學中心醫療長張東浩醫師表示,儘管COVID-19確診者增加,但大多數為輕症患者,所以彰基醫療體系南郭總院目前都沒有收治任何新冠肺炎患者,但確診者在隔離期間仍然可能面臨身體上的不適及心理上...

閱讀詳情 »

天氣回暖,氣溫讓人心情變好,卻也讓許多父母開始煩惱了!溫度轉變的時間,也是許多小朋友特別會過敏的時刻,根據統計,台灣約有高達20%人有蕁麻疹困擾,兒童異味性皮膚炎盛行率則是10%,在這時間飽受皮膚紅腫、搔癢問題的小朋友不在少數。 空氣濕潤、溫度增加都會讓塵蟎更容易滋生,而除了塵蟎之外,春天也是許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通報在2020年超過一萬人次,而受到霸凌影響的比例逐步上升。根據2022年1月發表於《學校健康期刊》的研究指出,遭受網路霸凌(透過數位訊息或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從事更多的運動以及接受社會的支持,能幫助他們降低心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