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隆乳致癌率低 民團要求嚴格把關

隆乳致癌率低 民團要求嚴格把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近來有關是否乳房植入物,「可能」與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有關的風波延燒。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國輝指出,因義乳罹癌機率極低,民眾不用恐慌。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則要求,食藥署應更嚴格把關。

隆乳引發癌症 發生率極低

乳房植入物相關的分化不良性大細胞淋巴瘤(Breast implant- 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BIA- ALCL),是一種罕見 T 細胞淋巴瘤,目前被發現在義乳周圍「莢膜」中。楊國輝解釋,截至去年9月,全世界已發現457件相關案例,記錄植入物類型有334例,其中310例為「絨毛面」義乳,「光滑面」義乳只佔少數。

楊國輝強調,該病不是乳腺組織的癌症,發生率極低,僅25,000-30,000分之一,台灣、東亞及東南亞都尚未有確診案例出現,民眾其實不必驚慌。

多數淋巴瘤切除可治癒 早期診斷很重要

大多數BIA- ALCL患者表現為延遲的血清腫 (delayed seroma,即隆乳多年後才發生的單側或雙側性莢膜內積水,症狀為乳房逐漸腫大),經確診後進行雙側莢膜全切除以及移除植入物,大多數患者可完全治癒,但不完全的莢膜切除會增加疾病復發率且降低生存率。

台灣美容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蔡豐州和台北醫學大學腫瘤科教授戴承正聯合指出,腫瘤生成多和環境刺激有關,美國梅約醫學中心報告強調,大細胞淋巴瘤並未和乳房植入物畫上等號,相關證據有待驗證。此外,該淋巴瘤的早期診斷至為重要,醫病雙方只要保持關切即可。

隆乳女性不用取出 定期追蹤才安心

已經接受隆乳手術,尤其是植入絨毛面義乳的患者需要把義乳取出嗎?台大醫學院臨床副教授鄭乃禎建議,因為BIA- ALCL發生率極低,不必預防性地取出義乳,只須定期追蹤,但在手術部位完全癒合後,若乳房出現相關症狀(如疼痛、腫塊、腫大或不對稱)時,應儘快尋求醫師評估及診斷。

愛美女性在植入義乳之前,可向醫師詢問是否有提供乳房植入物與BIA-ALCL的相關衛教資料,並確保本身已充分了解不同類型植入物的益處和風險。

要求政府硬起來 風險告知加入同意書

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要求,政府應建立全國乳房植入手術登錄制度,以監測植入物與BIA-ALCL及其他健康問題的關聯;將BIA-ALCL的相關風險說明,加入乳房整形/手術重建說明書;此外也應加強醫療人員及使用者對BIA-ALCL的認識及保持對疾病的敏感度。

衛福部醫事司簡任技正劉越萍回應,衛福部會將風險訊息加入乳房整形手術同意書中,預計三月中公告。高雄長庚整形外科主任林燦勳則呼籲,隆乳應慎選醫師,術後患者須定期回診檢查,並建議BIA-ALCL疑似案例轉診醫院,有相關疑慮時民眾可以與醫師討論。

【延伸閱讀】全球180萬人死因! 肺癌化療落伍?NO!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39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俗話說“高枕無憂”,喜歡睡高枕頭的馬先生卻為此付出了險些癱瘓的代價,幸好及時就醫,手術後恢復了健康。   武昌的馬先生今年48歲,6年前開始喜歡睡較高的枕頭,枕頭越枕越高,甚至把兩三個枕頭疊加使用。兩年前,他開始出現手腳發麻等症狀,春節期間症狀逐漸加重,甚至走路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最近天氣變化大,民眾若未注意保暖或在流感流行期間經常出入人多擁擠的場合,可能感染流感。流感是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好發於冬季,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若家中有小孩或是年長者,應特別留意有流感症狀或流感危險徵兆時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