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青壯族群也會高血脂? 第一次發病恐就是「心肌梗塞」? 醫師:定期檢查最重要

青壯族群也會高血脂? 第一次發病恐就是「心肌梗塞」? 醫師:定期檢查最重要

 

年輕人也會高血脂? 遺傳加喝酒恐血脂肪爆表?

近年,青壯年心血管事件意外頻傳。由於心血管疾病與高血脂息息相關,各年齡層都不應輕忽高血脂的潛在危險。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李明蒼醫師表示,大多數人的血脂肪數值會隨著年齡上升,而年輕族群發生高血脂,多與家族史有重要關係,家中長輩患有膽固醇或心血管疾病者要提高警覺。

除了家族病史,日常飲食也會影響血管健康。李明蒼醫師指出,血脂肪的組成主要分為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血液中的膽固醇雖然與飲食有關,但是其中70%是身體吸收食物後將油脂輸送到肝臟,再經由肝臟重新組合而成,因此也受到遺傳基因的影響。

醫師提醒,平時如果攝取過量的精緻食物或飽和脂肪,例如動物脂肪、反式脂肪等,則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則會上升,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相較之下,影響三酸甘油脂的高低與糖份的攝取、喝酒的關係更密切,有些年輕族群自覺身強力壯,應酬時飲酒過量,也可能會發生酒後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現象。


青壯族群也會高血脂? 第一次發病恐就是「心肌梗塞」? 醫師:定期檢查最重要

 

低密度膽固醇多少才達標? 多運動增加高密度膽固醇

與血壓、血糖可於家中量測不同,高血脂必須經由抽血檢測,因此定期檢查更為重要。李明蒼醫師指出,目前國內提供40歲以上成人每三年一次免費健檢,可檢測血糖、血脂等身體數值。除呼籲一般民眾積極利用之外,有家族史或風險因子較高的年輕族群,也可考慮提早在40歲前檢查血脂狀況。

血脂肪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關係重大,李明蒼醫師說明,一般成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控制在130 mg/dL 以下,治療標準會根據年齡以及是否有共病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早發性心臟病及抽菸等因子而有不同。例如糖尿病族群的低密度膽固醇目標為100 mg/dL 以下;而合併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更可能需控制在70 mg/dL 以下。

相反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對身體而言「愈高愈好」,李明蒼醫師指出,女性因有荷爾蒙保護,高密度膽固醇應大於50 mg/dL,而男性的標準約微放寬在40 mg/dL為準。醫師提醒,適當運動可提升血液中的高密度膽固醇,當高密度膽固醇達到70 mg/dL以上,可被視為一項能保護心血管的因子。

 

青壯族群也會高血脂? 第一次發病恐就是「心肌梗塞」? 醫師:定期檢查最重要

 

血管阻塞70%前無症狀! 首次發病恐就是心肌梗塞

李明蒼醫師指出,高血脂初期因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大多無感,往往當血管堵塞到70%以上,才會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一旦血管阻塞達到90%以上或完全阻塞時,就可能發生心肌梗塞,不少患者是在第一次發生心肌梗塞時死亡,因此平時控制好血脂肪,是降低血管阻塞和心肌梗塞的重要關鍵。

此外,病人用藥習慣不佳,可能加重高血脂的嚴重度。李明蒼醫師提醒,雖然飲食控制能幫助控制高血脂,但因為膽固醇70%為身體自行合成,一旦有高血脂問題需要長期穩定控制,自行停藥可能會讓膽固醇反彈,甚至超出原先的數值。

醫師提醒,要預防高血脂問題,定期檢查仍是最為重要,且高血脂在血管完全阻塞之前,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呼籲民眾妥善利用健保提供的健康檢查,當檢查出有高血脂肪問題,應積極治療。平時也可視自身體能負荷,進行快走等溫和運動,有益於促進健康。

 

 

相關推薦

點選圖片看新聞影片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4 月 25 日訊】下背痛是常見的疾病,病患通常透過吃藥、復健改善,倘若姿勢不正確或工作勞累就又容易復發,醫師建議,可以透過核心復健與肌內效貼紮治療,來緩解疼痛。 據醫療院所統計,人一生有超過六至八成機率,會發生下背痛。 民眾:「(你有沒有下背痛...

閱讀詳情 »

近年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興起,減重成了全民運動。然而,市面上的減重方式多不勝數,若不慎使用錯誤的減重方式,對於健康將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彰化基督教醫院陳燕華營養師整理「低醣飲食法」的減重概念,幫助民眾健康瘦身。  近日衛福部發佈104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多年蟬聯死因首位,其致病因素與生活習慣及高...

閱讀詳情 »

行動電話只要一開機,就會接收基地台發射的射頻電磁波,並且維持彼此之間訊號的聯結,除非脫離基地台訊號可到達的範圍外、受到屏蔽阻擋或手機關機,才會終止兩者間的訊號連結。當然,這些訊號的連結發出的射頻電磁波通常很弱,但也不宜長時間接近頭部。 比利時政府在「聯邦公共服務:健康、食品安全與環境」的網站中說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