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頸部聽診現雜音 慎防缺血性中風!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預防中風可以用聽的?台灣每年約有3-5萬人發生嚴重程度不等的腦中風,尤其好發於老年人的「頸動脈狹窄」,更是導致腦中風的主要原因。台中榮總神經外科崔源生醫師指出,血流通過頸動脈狹窄處,可能會因壓力差而暴衝產生雜音,提醒高危險族群在體檢時,不只要聽心、聽肺,還要記得聽頸!

中風分兩種,一種是出血性中風(腦溢血),一種是缺血性中風(腦梗塞)。近年國人對高血壓的控制越來越好,出血性中風逐年減少;但卻因抽菸飲酒等不良習慣的盛行,導致血管老化、血液濃稠,出現粥狀動脈硬化現象,使得缺血性中風患者日益增多。

崔源生醫師說明,若頸動脈阻塞狀況不嚴重,通常先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如果已有中風的徵兆,或是頸動脈阻塞大於60%,則建議以侵入性治療打通患部,分別為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及傳統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前者為內科微創手術,只需局部麻醉,出血風險低,術後2-3天即可出院,後者以外科手術切開頸動脈血管,再將阻塞粥狀硬塊切除,手術時全身麻醉,需住院5-7天。

「缺血性中風患者當中,有高達九成都是70-80歲的老人家!」,崔源生醫師說,「如果用四線道大馬路來比喻頸動脈,考量到年長患者對於麻醉的耐受度及出血的風險,通常建議使用動脈支架置入術,打通三個線道,讓血液能夠通暢即可。」

對於較能承擔手術風險的中壯年患者,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崔源生醫師曾收治一位49歲中風患者,頸動脈99%嚴重阻塞,緊急以導管氣球擴張,推擠血管斑塊讓血流得以通過,之後再以傳統外科手術切除斑塊,術後情況良好。

許多中風患者長期依賴藥物治療,卻仍發生二度中風甚至三度中風,不僅死亡率大增,還可能導致行動不便甚至長期臥床。崔源生醫師建議,頸動脈的治療需要內、外科共同評估,目前動脈支架置入術已相當普遍且有健保給付,患者無需過度畏懼手術,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崔源生醫師特別提醒,頸部聽診有雜音者及60歲以上民眾,建議接受頸動脈超音波做更精密的檢查;三高或是抽菸飲酒等習慣者,至少每2年檢查一次,而頸動脈已阻塞達50%以上的中風高危險族群,更要一年一次定期追蹤,以防憾事發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342

相關推薦

湯品一向養人,加入一些合適的藥材以後,效果更是不得了~   【1.蓮藕紅棗甜湯】   原料:蓮藕2截,以中間部分為佳,紅棗少許,冰糖適量。 做法: 1、選新鮮蓮藕,洗乾淨,切片;在鍋中放進蓮藕,水(水淹過蓮藕即可); 2、水沸,改小火繼續煮;煮到25分鐘左右放進紅棗一起煮;再煮...

閱讀詳情 »

中國人祖祖輩輩都是使用豬油,一直都相安無事,人人都很健康。唯一的疾病就是營養不良和戰爭或者自然災害。但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人開始拋棄傳統,接受西學,科學了,就把祖先的優良傳統都拋棄了,比如說豬油,採用各種更加健康的植物油或轉基因油,結果現在心臟病反倒成為第一大殺手。 為什麼以前食用豬油的時候,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