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多,愈擦愈傷身? 食藥署破解3迷思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多,愈擦愈傷身? 食藥署破解3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人說類固醇藥膏擦了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但是市面上許多外用藥品都含有類固醇成分,到底該怎麼辦?對此,食藥署教您如何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並破解常見三大迷思。

【迷思一】症狀差不多,上次剩的藥繼續用?

類固醇藥膏主要有四大作用: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血管收縮,且有效治療皮疹等炎症性皮膚病,如癢疹、濕疹、皮膚炎、掌蹠膿疱症、乾癬;但對於其他的皮膚狀況,如痤瘡、真菌性皮膚感染則毫無用處,甚至有害。

食藥署強調,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前,建議先洽詢醫師或藥師,切勿因症狀差不多就自行亂用藥。

【迷思二】擦類固醇藥膏皮膚會越來越薄,所以能不擦就不要擦?

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及感染。當皮膚變薄時,病人常會看到像蜘蛛網的皮下血管,但如果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非常小,且如果在出現副作用的初期就停藥,多可恢復正常,無須過度擔心。

【迷思三】藥膏擦越厚效果越好? 

類固醇藥膏的使用應是塗抹薄層,以可覆蓋患部為主,建議可使用指尖單位(FTU)來確認使用量。一個FTU是指把藥膏(像擠牙膏一樣)擠在食指上,從食指指尖直到第一指間關節(成人約2.5 ~ 3 公分)的藥膏量,大約0.5公克。

12歲以下孩童使用類固醇 小心副作用風險

食藥署提醒,特別注意的是,12歲以下孩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較易引起庫欣氏症候群及腎上腺功能障礙;若兒童的治療部位被尿布或繃帶覆蓋,將會吸收更多的藥物,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

【延伸閱讀】

只要五分鐘,預知十年後心血管疾病風險 超前部署就是現在!

乾癬患者擇生物製劑 健保給付半年平行轉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9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長期配合防疫服務,奇美醫學中心建立奇美疫苗注射隊人力庫。其中輝瑞(BNT)為濃縮劑量疫苗,接種作業繁瑣複雜,特別將疫苗注射前置作業納入教育訓練,使護理師接受完整訓練確保疫苗備藥的正確與安全性,但因疫苗抽取的過程,涵蓋很多步驟和繁複,且不同種類疫苗抽取的劑量也不同,便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桃園報導】前環保署長李應元因壺腹癌離世、香港資深藝人沈殿霞罹患膽管癌病逝,這些都屬於膽道癌。醫師提醒,膽道系統分布在肝臟內,早期罹癌,幾乎無症狀,如出現不適,大都到了晚期,提醒體重莫名下降、右上腹疼痛超過1個月,應積極就醫。 亞洲膽道癌發生率較歐美高 與肝炎盛行率有關 許多民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全球牙齒矯正的風氣日益興盛,以往傳統的黏貼式矯正器,利用金屬線將牙齒拉整齊,給人留下「大鋼牙」的印象。然而,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代人對於矯正的要求更講究了,希望在矯正過程中也能保持外形的美觀,低調地悄悄變美,因此有越來越多人選擇使用隱形牙套。目前隱形矯正市占率以隱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宣布新增18例本土病例,其中多數為新匡列者,僅有2例隔離中陰轉陽。以縣市來看,今日本土的分布:高雄有13例、新北3例、桃園2例。 板橋女大生男友也確診 與西堤同病毒株 另1名新增個案為板橋家庭群聚案中,案19346(女大生)的親密接觸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