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多,愈擦愈傷身? 食藥署破解3迷思

類固醇藥膏副作用多,愈擦愈傷身? 食藥署破解3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人說類固醇藥膏擦了皮膚變薄,能不擦就不要擦?但是市面上許多外用藥品都含有類固醇成分,到底該怎麼辦?對此,食藥署教您如何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並破解常見三大迷思。

【迷思一】症狀差不多,上次剩的藥繼續用?

類固醇藥膏主要有四大作用:抗發炎、免疫抑制、抑制增生、血管收縮,且有效治療皮疹等炎症性皮膚病,如癢疹、濕疹、皮膚炎、掌蹠膿疱症、乾癬;但對於其他的皮膚狀況,如痤瘡、真菌性皮膚感染則毫無用處,甚至有害。

食藥署強調,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前,建議先洽詢醫師或藥師,切勿因症狀差不多就自行亂用藥。

【迷思二】擦類固醇藥膏皮膚會越來越薄,所以能不擦就不要擦?

長期使用類固醇會出現皮膚變薄、萎縮的副作用,也可能造成毛囊發炎、刺痛及感染。當皮膚變薄時,病人常會看到像蜘蛛網的皮下血管,但如果正確使用類固醇藥膏,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非常小,且如果在出現副作用的初期就停藥,多可恢復正常,無須過度擔心。

【迷思三】藥膏擦越厚效果越好? 

類固醇藥膏的使用應是塗抹薄層,以可覆蓋患部為主,建議可使用指尖單位(FTU)來確認使用量。一個FTU是指把藥膏(像擠牙膏一樣)擠在食指上,從食指指尖直到第一指間關節(成人約2.5 ~ 3 公分)的藥膏量,大約0.5公克。

12歲以下孩童使用類固醇 小心副作用風險

食藥署提醒,特別注意的是,12歲以下孩童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較易引起庫欣氏症候群及腎上腺功能障礙;若兒童的治療部位被尿布或繃帶覆蓋,將會吸收更多的藥物,增加副作用發生的風險。

【延伸閱讀】

只要五分鐘,預知十年後心血管疾病風險 超前部署就是現在!

乾癬患者擇生物製劑 健保給付半年平行轉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92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表示,國內今日無新增病例,昨(19)日新增2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截至目前累計通報69,876例(含68,824例排除),其中440例確診,分別為349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02人解除隔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已讓全球160多個國家停課,美國、愛爾蘭等國家提早結束實習,義大利應屆醫科畢業生甚至取消國家考試就直接應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附設醫院日前透過視訊討論各國醫學生的臨床學習狀況,各國對高雄醫學大學實習生能如期實習,紛表羨慕。視訊防疫交流 各國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隨著氣溫逐漸回暖,不少家庭紛紛開始收納冬衣、冬被,但對本身有過敏體質者而言,恐怕又得面臨整天眼睛紅癢、黑眼圈、狂打噴嚏以及鼻塞、流鼻水的惡夢。看不見的敵人 塵螨防不勝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指出,氣溫逐漸進入春夏時節暖熱之際,門診陸續出現不少對室塵螨過敏的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面對疫情防範與治療,台北榮總不敢怠慢,日前就收治一名七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緊急送至負壓隔離加護病房後,隔日就採以葉克膜治療,經醫療團隊共同協力照護下,順利將病患從鬼門關拉回來,且獲得疾管署同意解除隔離,目前目前正進行後續治療與復健。透過葉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