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

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尿失禁非老人專利!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所公布的「2019 泌尿健康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50%35-54歲世代曾有漏尿問題,且90%以上民眾誤以為漏尿是「膀胱無力」等錯誤認知。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醫師指出,肥胖、便祕等都是尿失禁風險因子,且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他並呼籲嚴重民眾應正確使用漏尿墊。

50%中間世代曾尿失禁 男女類型不同

此次調查共收集1,253份問卷,廖俊厚醫師指出,其中有48%患者曾漏尿,且頻尿、急尿、夜尿和膀胱過動症比例介於28%-22%之間,各年齡層都有泌尿道問題,但隨年齡越大越嚴重,65歲以上超過64%有漏尿症狀。

且男女漏尿類型不同,女性近80%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劇烈運動、打噴嚏就不小心漏尿;男性則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尿急就不小心尿出來;其他還包含「滿溢性尿失禁」(排尿不乾淨)和夜間漏尿。然而,超過3/4患者認為漏尿對生活影響不大,不曾就醫或購買漏尿產品。

85%民眾尿失禁認知不足 這些行為母湯

調查顯示,85%民眾對尿失禁認知不足,70%認為泌尿屬於正常老化,90%民眾誤以為漏尿就是「膀胱無力」。廖俊厚醫師強調,尿失禁病因複雜,不應該都當成「膀胱無力」解釋,膀胱功能異常、老化、肥胖、便祕、懷孕、攝護腺肥大,甚至很多疾病、藥物都可能會造成尿失禁。

廖俊厚說,有些民眾更誤以為,如果尿失禁,應多上廁所、少喝水、減少出門與人接觸、勤換內衣褲、甚至自行買藥服用;但某些患者減少喝水,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減少出門恐影響社交,勤換內褲不治本,而自行吃藥根本無法對症下藥,甚至誤以為尿失禁要看腎臟科、復健科,其實應看泌尿科和婦產科。

尿失禁影響生活應就醫 大多不用手術、吃藥

由於尿失禁令人害羞,許多患者隱忍不治療,反而引發後續治療困難。廖俊厚提到,包含憂鬱、焦慮、害怕與喪失自信等心理上的困擾;且92.8%受訪民眾都認為漏尿丟臉而不願出門,影響人際互動,加劇認知退化,甚至罹患失智症;更提升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和經濟壓力。

尿失禁怎麼辦?廖俊厚建議,只要症狀影響生活就應就醫,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另外,也可多做凱格爾運動,或正確使用漏尿墊等尿失禁產品輔助,症狀嚴重或照顧困難的患者,尿失禁產品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 小心感染又發臭

全球失禁照護知名品牌北亞銷售總監劉全益指強調,70%女性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恐引發會陰部感染、胯下悶濕搔癢、漏尿產生臭味等問題,適當使用專用漏尿墊,便不用擔心因尿失禁而失去行動及社交的能力。

劉全益說明,漏尿專用護墊具有大量高分子吸收體,吸收能力高於一般衛生棉8倍,瞬吸鎖水可避免外漏,也能減少悶濕、胯下搔癢等問題;另外,漏尿專用護墊具弱酸性,可抑制細菌滋生並中和尿液中的阿摩尼亞,減少異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6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新冠肺炎病毒突變速度非常快,不少國家雖已接種兩劑疫苗,仍難以抵擋Delta病毒肆虐,甚至在全球第一個已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國家──以色列,確診人數卻不斷創新高,目前正規劃施打第四劑。而先前以色列一項調查報告指出,已施打兩劑BNT疫苗的民眾,每過一個月抗體濃度減少40%。家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女性小萱(化名)長期飽受經痛所苦,因症狀嚴重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甚至與先生結婚多年遲遲未懷孕,故前往婦產科就診,後續經醫師檢查發現,小萱是因為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才造成嚴重經痛及不孕的症狀。經過醫師評估後,建議以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最後小萱終於在口服黃體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隨著醫學進步發展,除了根除性治療外,使用影像導引低侵襲性的微創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部分取代傳統外科手術是目前醫學的主流,不僅能減少開刀、降低麻醉等風險,更提升整體的手術安全性及成功率。台灣介入放射線學會理事長、高雄榮民總醫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調查顯示,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盛行率已連續多年排名全球前三高,難以擺脫「洗腎王國」之名。一般民眾對於洗腎者印象往往都是「高齡者」,但其實年輕洗腎者比例也不低,而導致年輕就洗腎的元兇之一,就是佔據洗腎人口比例約5%至10%的「自體顯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