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

首份泌尿健康調查出爐 5成中世代曾尿失禁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尿失禁非老人專利!根據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所公布的「2019 泌尿健康大調查」結果顯示,台灣50%35-54歲世代曾有漏尿問題,且90%以上民眾誤以為漏尿是「膀胱無力」等錯誤認知。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耕莘醫院外科部主任廖俊厚醫師指出,肥胖、便祕等都是尿失禁風險因子,且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他並呼籲嚴重民眾應正確使用漏尿墊。

50%中間世代曾尿失禁 男女類型不同

此次調查共收集1,253份問卷,廖俊厚醫師指出,其中有48%患者曾漏尿,且頻尿、急尿、夜尿和膀胱過動症比例介於28%-22%之間,各年齡層都有泌尿道問題,但隨年齡越大越嚴重,65歲以上超過64%有漏尿症狀。

且男女漏尿類型不同,女性近80%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劇烈運動、打噴嚏就不小心漏尿;男性則以「急迫性尿失禁」為主,尿急就不小心尿出來;其他還包含「滿溢性尿失禁」(排尿不乾淨)和夜間漏尿。然而,超過3/4患者認為漏尿對生活影響不大,不曾就醫或購買漏尿產品。

85%民眾尿失禁認知不足 這些行為母湯

調查顯示,85%民眾對尿失禁認知不足,70%認為泌尿屬於正常老化,90%民眾誤以為漏尿就是「膀胱無力」。廖俊厚醫師強調,尿失禁病因複雜,不應該都當成「膀胱無力」解釋,膀胱功能異常、老化、肥胖、便祕、懷孕、攝護腺肥大,甚至很多疾病、藥物都可能會造成尿失禁。

廖俊厚說,有些民眾更誤以為,如果尿失禁,應多上廁所、少喝水、減少出門與人接觸、勤換內衣褲、甚至自行買藥服用;但某些患者減少喝水,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減少出門恐影響社交,勤換內褲不治本,而自行吃藥根本無法對症下藥,甚至誤以為尿失禁要看腎臟科、復健科,其實應看泌尿科和婦產科。

尿失禁影響生活應就醫 大多不用手術、吃藥

由於尿失禁令人害羞,許多患者隱忍不治療,反而引發後續治療困難。廖俊厚提到,包含憂鬱、焦慮、害怕與喪失自信等心理上的困擾;且92.8%受訪民眾都認為漏尿丟臉而不願出門,影響人際互動,加劇認知退化,甚至罹患失智症;更提升照顧者的照顧負擔和經濟壓力。

尿失禁怎麼辦?廖俊厚建議,只要症狀影響生活就應就醫,大部分患者就醫後不用手術、藥物治療,透過喝水、排尿控制可改善。另外,也可多做凱格爾運動,或正確使用漏尿墊等尿失禁產品輔助,症狀嚴重或照顧困難的患者,尿失禁產品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 小心感染又發臭

全球失禁照護知名品牌北亞銷售總監劉全益指強調,70%女性錯把衛生棉當漏尿墊,恐引發會陰部感染、胯下悶濕搔癢、漏尿產生臭味等問題,適當使用專用漏尿墊,便不用擔心因尿失禁而失去行動及社交的能力。

劉全益說明,漏尿專用護墊具有大量高分子吸收體,吸收能力高於一般衛生棉8倍,瞬吸鎖水可避免外漏,也能減少悶濕、胯下搔癢等問題;另外,漏尿專用護墊具弱酸性,可抑制細菌滋生並中和尿液中的阿摩尼亞,減少異味。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67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便祕,真的是一種「有苦說不出的感覺」。不僅容易感到腹脹、腹痛,長時間下來若沒有改善,也會進而引發各種腸道問題,不容小覷。如何從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預防且緩解便祕,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課題。 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特別強調了以下3個方法,來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18歲的上班族鄧小姐出現間歇性腹部絞痛,以及反胃、嘔吐、腹瀉、畏寒症狀,掛急診發現開始略微脫水,經靜脈輸液、針劑治療改善。抽血檢驗呈現白血球略低、C-反應蛋白略微升高現象,可能是「諾羅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冬季急診最常見諾羅病毒肆虐,不論大人、小孩都可能罹患,好發期將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赴不同院所看不同疾病 恐導致多重用藥臨床上,有患者在外院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藥,後來因周邊動脈疾病住院治療,期間醫師更換其他抗凝血藥,但患者出院後又至外院門診看診,醫師並未注意藥品已更動,持續開立原先藥品,導致患者重複用藥現象;成大醫院藥劑部藥師鄭宇凱指出,主要因患者在不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隨著高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仰賴視力的情形日趨嚴峻,我國眼鏡業從事驗光配鏡工作人員為數也日漸眾多,放眼世界先進國家紛紛藉由立法建立完善的驗光制度,並由取得專門執業證照的驗光人員,提供人民專業與完整的眼睛照護。我國也於104年完成立法,並自105年1月正式公佈施行,驗光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