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首座機械外骨骼復健中心揭牌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體驗

首座機械外骨骼復健中心揭牌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體驗

【NOW健康 陳敬哲/桃園報導】全台首座「機械外骨骼(HAL)」中心啟用,脊椎損傷、中風、肌少症等患者,都可藉由機械外骨骼(HAL),訓練肌肉與重建神經迴路,只要下半身肌肉仍然可以施力,雖然沒辦法支持全身重量站立和行走,都可藉著復健慢慢重回自主能力,不會因長期坐臥導致肌肉完全退化,等同失去活動能力。


怡仁醫院機械人復健中心籌備2年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揭牌


今(24)日桃園怡仁綜合醫院「機械人復健中心」揭牌,院長李典穎、執行副院長黃文豪外,桃園市長鄭文燦、衛生局長王文彥等多位地方民代,也都到現場親眼見證;鄭文燦說,怡仁醫院在桃園服務25年,市長6年任期內,不斷看著怡仁綜合醫院加強設備服務,醫療品質能等同醫學中心級醫院。


「機械外骨骼(HAL)」分別在2013年、2017年、2020年,獲得歐洲、美國、台灣許可,怡仁醫院則是全台第一。針對中心的成立過程,李典穎院長說明,由日本Cyberdne株式會社研發,醫院約籌備2年,在2020年底軟硬體設施陸續到位,但因新冠疫情緣故,今日才正式揭牌開始對外提供服務,此款機械外骨骼與一般機械外骨骼不同之處在於,其主要以協助下半身行動不便的病人,幫助他們能夠離開輪椅,恢復自我行走漸漸回歸正常生活。


首座機械外骨骼復健中心揭牌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體驗

▲怡仁醫院院長李典穎(左3)、執行副院長黃文豪(左2)、桃園市長鄭文燦(右3)、衛生局長王文彥(右2),親自揭牌怡仁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攝影/陳敬哲)


復健器材訓練恢復自主行走 肌肉不出力只能坐輪椅


李典穎院長解釋,一般機械外骨骼不具有「復健」功能,屬於「輔具」,僅能協助活動,無法復健訓練行走。然而機械外骨骼(HAL)則是屬於復健器材,訓練時在大腿有感應貼片,當大腦下達指令,要求大腿肌肉施力行走時,電腦AI系統便能抓取肌肉收縮信號,判斷病人缺少多少力,自動補足力量,配合機器協助跨步向前走。


李典穎院長強調,不斷訓練肌肉施力非常重要,許多病人雖然雙腿仍有力量,但無法支持全身站立,只好坐輪椅或臥床,肌肉活動少也就大量流失,最終完全失去自我行動能力。所幸目前這款機械外骨骼(HAL)可以在肌力不足狀態下,經由AI系統判斷肌肉狀況,訓練時病人必須出力,同時由機器智能補足執行動作時所需的力道。


值得一提的是,「機械外骨骼(HAL)」與一般機械外骨骼相比,並不只是提供動力的裝置,其獨特優勢在於「實現意志控制」。復健機器人能藉由感應器,讀取大腦透過神經向肌肉發出的生理訊號,來協助穿戴者完成其「打算要做」的動作,如站立、行走等。藉由加強和調整「大腦—脊髓神經元」與「神經元—肌肉」之間的連結,有別於其他穿戴機器人,Cyberdyne還提供了感應鞋的裝置,由腳底至膝關節再到髖關節完整支撐,讓下肢行走障礙者,重新學會跨步的感覺,促進身體機能改善,能刺激神經元連結及功能再生。


首座機械外骨骼復健中心揭牌 桃園市長鄭文燦親臨體驗

▲機械外骨骼(HAL)能偵測肌肉收縮訊號,由AI分析雙腿不足力量,協助病患行走,至於完全無法站立病人,則可藉由懸吊設備,訓練肌肉與神經漸漸恢復自主行動,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聆聽解說。(攝影/陳敬哲)


每走1步都是肌肉與神經訓練 復健3次就有明顯成效


當病人每走1步,都要大腦發出指令,同時肌肉也要出力,機械外骨骼(HAL)接收到訊號,才會協助補足不夠力道,每走1步都在訓練神經肌肉,復健師藉由AI收集到的數據調整強度,每次復健30分鐘,原則上3次就能看到行走狀態明顯不同,再依據病況增加次數。最後,李典穎院長表示,「機械人復健中心」目前量能,每個月至少能服務100人次左右,能協助許多原本很可能失去行走能力民眾,逐漸恢復行動自主維持生活品質。


更多NOW健康報導
▸挪威、德國研究發現AZ疫苗導致血栓 與免疫反應有關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低溫寒流皮皮剉,小心高血壓飆高!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俞旻表示,天冷血管收縮阻力大,血壓跟著升高,且患者往往沒有症狀,提醒早晚一定要量血壓。新竹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則建議,冬天少吃火鍋等重口味食物,尾牙少飲酒,適度運動,尤其高血壓共病患者應注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邁入2019年的尾聲,加上近期天氣寒冷,和朋友相約吃火鍋、公司尾牙等大小聚餐不斷?千萬別仗勢年輕而「百無禁忌」的吃!過量加工食品或高糖、高脂肪除了會增加肥胖、心臟病及糖尿病的風險,也和憂鬱情緒有關聯!根據1份2019年10月發表於線上《PLOS ONE》的研究指出,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突然想要吃零食,可能不只是1個想法,而是大腦有需求!中央研究院生物研究所發表研究,在果蠅腦中的神經迴路中,發現leucokinin神經傳導物質,能夠同時促發渴與餓的慾望,再藉著其他物質,驅使果蠅大腦想喝水,還是想吃東西,相同機制可能人類也有,研究成果刊登於科學期刊《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乳癌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其中又以三陰性乳癌最為棘手,治療藥物較少且復發機率高,復發後的存活期平均不到2年。免疫治療藥物問世後,讓三陰性乳癌治療露出曙光,有效延長存活期。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沈士哲,於本期台灣癌症基金會電子報上發表專文,鼓勵三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