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骨科機器人來了! 置換人工關節更easy

骨科機器人來了! 置換人工關節更easy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臺灣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與世界同步,大約2年前也引進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技術。機器人手臂等於骨科醫師的第3隻眼及第3隻手,在其協助下,人工半膝關節手術的精準度提高、傷口變小、復原更快。病人大多在手術當天或隔天就可走路回家,甚至出院後直接去上班,節省術後復原時間,滿足更有品質的生活,代表骨科微創、精準、動態、三維及定量手術新紀元的到來。

在手術中就導航 精準執行傷口小

根據研究,機器人手臂手術的失敗率可降至傳統手術的1/10,精準度則提高3-4倍。中國附醫骨科部主任許弘昌表示,機器人手臂手術在術前需做患側的三維電腦斷層掃描(從髖關節一直掃描到踝關節),然後轉輸入機器人手臂,以供術前計畫及術中執行所需。醫師在手術進行中可與機器人手臂的電腦做視覺及觸覺互動,隨時調整靜態或動態時的最理想位置,因而提高了手術精準度。

機器人手臂問世 開啟骨科手術新扉頁

許弘昌主任指出,機器人手臂手術亦優於電腦導航手術,電腦導航手術只能引導你該如何做,但在「執行」上是無法控制的,所以還是有可能產生「例外」的狀況。機器人手臂就不同了,因執行上有視覺及觸覺幫忙,可確保執行面更精準,這就好比汽車導航可以引導你從甲地到乙地,但它無法幫你安全精準地開車(執行面)。

根據統計,全球已有超過380台機器人手臂機器分佈在15個國家,已經有超過10萬人接受過此種手術,此技術已經能施行全髖及全膝置換。

這不是夢! 術後沒有動刀感覺 

許弘昌表示,經由機器人手臂置換膝關節破壞少,疤痕組織也較少,較能保持病人原本的膝關節,病人往往不覺得有動過手術,日常活動或運動上幾乎恢復如初,不像傳統全膝關節置換術一樣,需要重新「學習」與「適應」,甚至「改變」原本的運動學,故普遍獲得病人較高滿意度。

研究也顯示,精準技術置換內側人工半膝關節,也會改善病人臏骨股骨關節的穩合度,減少繼續惡化的程度;精準置換外側人工半膝關節,亦可改善其內側股骨脛骨的穩合度及關節腔間隙。此外,精準地置放人工半膝關節,能夠減緩因為一個部位而引發其他骨關節也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現象,避免疾病陷入惡性循環。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60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國內昨(12)日暴增16名本土確診個案,足跡遍及宜蘭、基隆、新北市,引起國人恐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上午在立院表示,逐漸釐清感染源,初步發現,蘆洲、宜蘭等確診個案病毒基因定序報告,與諾富特飯店個案幾乎完全一致。 因為掌握最近多起社區不明感染源個案的更多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東市一名45歲男性計程車司機,日前開車時覺得手指關節僵硬疼痛,剛開始以為是痛風,自行到藥局買止痛藥吃。後來身體容易疲倦,手指關節開始腫脹及疼痛,早上起床也有關節僵硬現象,有次開車大轉彎時,竟然出現手部卡卡,握不住方向盤,差點發生車禍,嚇得他趕緊到醫院就醫,經確診為「類...

閱讀詳情 »

在確診糖尿病之後,除了腎臟及心血管的病變,視網膜病變同樣不可輕忽!一位年僅三十歲的男性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控制得宜,卻對眼部併發症未多加重視,在過年期間突然視力感到模糊,緊急就醫並轉介後,發現左眼視網膜已嚴重出血,右眼則視網膜剝離,在醫師緊急進行眼內注射和雷射處置搭配手術治療後,才順利搶救回視力。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一名七十多歲的阿嬤,種田時不慎刮傷腳,起初不以為意,自行購買地下電台的藥粉塗抹,兩三個月後仍不見好轉,傷口遲遲好不了,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羅健洺回憶,當時看見阿嬤的傷口已經潰爛發臭,經過檢查確認是下肢動脈阻塞, 透過經導管塗藥球囊「打通」血管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