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骨鬆也有三級警戒! 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死亡率破20%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根據國健署調查,骨質疏鬆症已經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名,髖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一名,國內醫師就提醒,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的骨折中,有6%的民眾會發生髖關節骨折,要命的是,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之內女性死亡率達15%,男性死亡率更高達20%,且存活的病患中有3分之1從此失去自理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顧,骨質疏鬆也要懂得三級警戒。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每年10月20日為世界骨質疏鬆日。隨著疫情導致民眾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統計調查也示警,65歲以上老人約有3到5成曾在1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其中3分之1的老人都曾於家中跌倒,其他區域還包括醫院、社區、長期照護機構等。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兆山就收治一位已確診骨質疏鬆症的70歲阿嬤,在家中浴室不小心跌倒,造成腰椎及其他多處骨折,差點就面臨嚴重失能風險。他提醒,骨質疏鬆症患者與照護者,對於日常生活照護絕不可大意,建議家中長輩的生活區域,例如臥室、浴室,可加裝扶手等防跌倒的設備,「防疫」期間更要「防意外」。

黃兆山警告,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嚴重則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與失能臥床風險等後果,死亡率更高達約22%。建議民眾遵照骨鬆三級警戒,防意外、防跌倒、防骨折,提高警覺做好日常防護,才能有效降低因骨鬆骨折導致之失能臥床風險。

女性尤其要注意!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表示,台灣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更有2分之1的機率發生骨折情況,國人雖然對骨鬆普遍認知度高,但對嚴重骨折風險卻無警覺,導致不少人直到意外跌倒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其實骨鬆現在治療方式完善,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今(20)日亦提出呼籲,希望健保給付能夠把用藥的限制放寬,過去健保給付的藥品僅支付發生骨折的患者為限,學會則希望能盡快開放給已確診骨質疏鬆症患者能夠及早用藥。

黃兆山提醒,骨質疏鬆症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若因疫情中斷治療,將會導致嚴重後果,目前疫情趨緩,使用骨鬆藥物的患者應繼續接受持續治療,只要有穩定且長期的治療,都可以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預防未來骨折情況的發生。

由於骨折情況一旦發生便不可逆,國內醫界提醒民眾可以利用骨質疏鬆警戒來自我照護,進行生活調整:

「一級警戒:自我照護防骨折」保密防跌不骨折,注意日常環境需視野良好且確保行經路徑以避免跌倒,除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轉化,也可搭配適當的阻力運動促進骨質生成。

「二級警戒:謹遵醫囑防停藥」骨質疏鬆患者若自行中斷用藥將導致骨質流失,並提升骨折風險。建議已接受治療的患者,聽從醫囑定期回診並持續用藥,以防自行停藥後病情惡化。

「三級警戒:骨折發生防失能」骨質疏鬆患者容易併發脊椎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導致不良於行,20%的髖部骨折患者多在一年內死亡,若出現劇痛或骨折狀況,請立即至醫院就醫。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6分鐘真能「救」一生! 逾30歲子宮頸抹片全台已揪上萬癌前病變

記者一句「大陸接種證明…」 惹陳宗彥回嗆:我不知大陸是哪個國家啦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膀胱癌的發生原因尚未十分明確,但研究發現,經常抽菸喝酒、有家族病史,或長期暴露於化學藥劑、致癌物質環境中,都會增加罹患膀胱癌的可能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提醒,建議這些高危險群應定期健檢,若出現血尿或排尿困難時,應提高警覺、及早就診,以免延誤診治。  膀胱癌的高危險群包括: 1...

閱讀詳情 »

  科學家們知道面部辨識能力缺乏症(又名:臉盲症)的存在已經幾十年了。面部辨識能力缺乏症患者無法識別面孔,有時甚至他們連自己的臉都不認識。   近些年研究人員慢慢意識到,識別面部的能力處在一個漸變的範圍內。也就是說,即使那些程度較輕的患者,他們在面孔記憶上的糟糕表現也有神經學上...

閱讀詳情 »

根據研究,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每年都有大幅度的成長,而且持續上升中。 近10年來已經有「2倍」」以上的成長,而你卻還從來沒聽過這種手術!   最常見的原因是「骨關節炎」,也就是軟骨磨損造成關節發炎、疼痛。 在某些情況下,有些人是不可避面接受這個手術的,像是遺傳、風濕關節炎或是骨折造...

閱讀詳情 »

下半身不再「水腫」---血液中的毒素是肇因 有些人一到傍晚,腳部就會水腫或感覺疼痛,這些症狀也是源於體內囤積的毒素。 食物進入人體後,原本應該在白天就被燃燒,轉換成營養素運送到全身各 處。但是若沒有燃燒殆盡,變成殘留在血液中的未消化物,就會變重、沉澱並囤積在下半身。傍晚後腳會水腫就是這個原因。 喝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