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骨鬆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 應定期口腔檢查防這病

骨鬆患者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 應定期口腔檢查防這病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72歲的張媽媽,有高血壓、心臟病病史,長期背痛、腰痛。5年前曾在家中浴室意外跌倒,導致骨折,經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便開始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bisphosphonates)。可是,張媽媽時不時會感覺牙齦腫脹疼痛,但因怕痛而拒絕就醫治療,直到最近因牙痛不已,決定去看牙科並接受了拔牙手術,手術後發現傷口一直無法癒合,牙齦疼痛感加重,下唇麻木感、牙齒鬆動、化膿,再次回診就醫,經追蹤用藥史發現,可能是雙磷酸鹽類藥品所引起下顎壞死的嚴重不良反應。


其實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症造成顎骨壞死並不常見。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治療骨質疏鬆的病人,應聽從處方醫師的醫囑,並定期進行口腔追蹤,若需進行牙科侵入式手術,宜由醫師評估,以降低顎骨壞死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


治療停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的藥品眾多,依作用機轉分為抗骨流失藥品,如:雙磷酸鹽類、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單株抗體藥品、女性荷爾蒙製劑,和促骨質合成藥品,如: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藥品是治療或預防骨質疏鬆主要藥品之一,經2019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文獻中指出,相較於其他藥品,它能有效減少髖骨、脊椎或非脊椎骨折的風險,有每周或每月服用1次的口服劑型,也有3個月或1年施打1次的注射劑型。為降低顎骨壞死風險,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應謹記以下3原則:


1.注意不良反應: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類藥品,引起顎骨壞死的病例僅佔少數,若長期使用且持續出現不適症狀,例如感覺口腔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可能就有顎骨壞死的風險,要立即回診。


2.主動告知病史及用藥史: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婦女應定期回診,與處方醫師充分溝通,了解可能的用藥風險;如有需要進行拔牙、植牙等侵入性之相關手術,或是嘴巴或牙齒有任何問題,應主動告知處方醫師,以評估是否需調整相關治療計畫。此外,定期至牙科檢查時,或是進行拔牙、牙周侵入性手術前,亦須主動告知牙醫師相關用藥史及病史,例如是否正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denosumab或類固醇等藥品,以評估牙科處置的安全性,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風險。


3.用藥期間隨時注意口腔健康:正在使用雙磷酸鹽類藥品的病人,需定期接受牙科檢查及清除牙結石等口腔照護工作,平時注意口腔清潔,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每天檢查口腔牙齦,若出現牙齦疼痛、腫脹、化膿、唇或顏面麻木感、牙齒鬆動或脫落、齒槽骨暴露、牙齒傷口無法癒合等症狀,應告知處方醫師或牙醫師。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雙磷酸鹽類藥品造成顎骨壞死雖屬少數案例,但仍不可忽視。建議民眾應定期做牙科檢查,用藥期間留意不適症狀及口腔健康;做侵入性牙科治療時,與處方醫師及牙醫師充分溝通,減少顎骨壞死發生機率,確保用藥安全。


更多NOW健康報導
▸長期用棉花棒掏耳朵 這習慣恐引發感染甚至耳膜破裂
▸北部粽PK南部粽熱量比一比 端午吃粽可別放縱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糞便潛血陰性別高興太早! 因為大腸癌不一定會出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梅志銓報導) 糖尿病病友多需要控制飲食,以免血糖暴起暴落。李婉萍營養師建議,若稍微改變吃飯順序,血糖較能維持平穩。 不只如此,有些食材對血糖控制,特別有好處。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山藥、苦瓜,像糙米、菇類、芭樂等食物,適量攝取,也都有助血糖穩定。   資料來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隨著時序進入春夏,不少民眾都認為天氣轉熱會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若稍不留意恐讓奪命殺手找上門!一名60歲阿伯因胸悶、胸痛至急診就醫,醫師發現是典型的心肌梗塞,醫師採集血液驗「血液心臟旋轉蛋白(Troponin-I)」出現數值過高,這是一種心臟肌肉壞死會釋放的酵素,一旦升高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1個月大女嬰,日前突然全臉發黑,出現發燒、嘔吐,家長帶至醫院急診,經細菌培養檢測確診為百日咳。治療期間,女嬰須靠呼吸器維持呼吸,還一度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所幸,經過40天治療,終於康復出院。兄母染百日咳 傳染給新生兒收治個案的馬偕兒童醫院一般兒科、兒童急救加護醫學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高齡91歲的王伯伯,長期臥床造成習慣性便秘,必須灌腸才解便,但因糖尿病導致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合併敗血症;經由護理師林瑞萍,每天積極幫忙清創,長達3個月的時間,傷口奇蹟似的開始癒合,家屬直呼:「宛如來了一位小菩薩。」 白衣天使的照護 台北榮民總醫院護理部護理師林瑞萍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