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將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的行動力受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不同時期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會有不同的治療建議,但通常越早發現、越容易治癒;提醒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異狀,並主動向專科醫師諮詢為佳。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髖關節是連接骨盆與大腿的關節,在台灣約每千名新生兒中,就有1至2位嬰兒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且比例以女嬰多於男嬰。吳書毅醫師表示,嬰兒早期的髖關節發育不良並沒有明顯症狀,寶寶也不會感到疼痛不適,因此容易被人所忽略;但若在嬰兒時期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導致孩子關節鬆脫,甚至長大後會造成關節脫臼、長短腳、跛行、退化性關節炎等多種病症,嚴重影響孩子的行動能力。

 

吳書毅醫師表示,嬰兒髖關節發育異常的治療方式會隨著患者年齡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越早發現、越容易治療,且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1. 6個月大前發現異狀,大多可使用帕氏吊帶矯治。

吳書毅醫師表示,穿著吊帶可讓嬰兒的髖部保持在屈曲、外張的穩定狀態,且寶寶穿著吊帶仍能在一定範圍自由活動,不會造成孩子不適;然而,吊帶通常需持續穿著長達3至6個月之久,直到醫師判定孩子的髖關節回復穩定、髖臼發育正常時才可停止不穿。

 

2. 6個月大後發現髖關節發育異常,可使用徒手復位及石膏固定患處以達治療效果。

孩子開始會站之後,因關節內已有纖維脂肪增生、股骨頭韌帶肥厚、肌肉變短攣縮等狀況,穿著吊帶無法提供足夠的穩定性時,便會採用徒手復位搭配石膏固定已達到穩定髖關節治療效果。吳書毅醫師補充,石膏約需每4至6週更換一次,視病況需持續3至4個月,直到髖關節穩定復位才能停止治療。

 

3. 幼兒步行後才發現異狀時,須採開刀手術以助關節復位。

若遲至幼兒開始步行時才發現異狀時,恐需視個別病況安排手術治療以幫助髖關節穩定復位。然而,吳書毅醫師提醒,相較於上述兩種治療方式,手術矯正的風險較大,治療也更為費時、費力,即便接受手術仍須每年定期回診追蹤病況,以確保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有鑑於此,若能早期發現孩童有疑似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時,最好提高警覺、及早就診檢查,搭配適當的輔具治療,即可望能在短期內恢復正常。

 

髖關節發育不良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骨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延伸閱讀: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https://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312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 https://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5400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華女足前往疫情嚴重的印度參加亞洲盃,儘管全程高規格防疫,仍有8名的球員與隊職員確診,2名隊職員雖已痊癒轉陰,還有6名球員的PCR檢測呈現陽性反應,今(8)日搭乘華航包機,從印度孟買直接回台灣,預計傍晚5點返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透露從安排機上座位開始...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癌症研究組織(AICR)癌症一直為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之首,而癌症的發生很有可能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聯。那麼要怎麼從日常飲食改善呢?不妨參考,美國癌症權威【美國癌症研究組織】列出26種抗癌食物吧!26種抗癌食物(蘋果、蘆筍、藍莓、綠花椰菜、...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26例COVID-19本土個案。其中22人都是先前桃園、台北群聚案件的相關居家隔離者在解隔離期滿或隔離期間採檢陰轉陽,但最引發關注的是新北市突然冒出一起一家四口的不明感染,包括爸媽以及一對姐妹花全確診,因為妹妹出現感冒等症狀快...

閱讀詳情 »

▲食藥署長吳秀梅強調福島食品解禁之後,邊境會持續嚴格把關。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結束長達11年的禁令,行政院今(8)日上午正式宣布解禁日本福島周邊食品,恢復可以輸入台灣,政院記者會一結束,食藥署隨即對外正式預告「停止輸入查驗之日本食品品項別及其生產製造地區」草案,及預告「輸入日本特定食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