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嬰兒髖關節發育不良將可能導致孩子日後的行動力受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不同時期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會有不同的治療建議,但通常越早發現、越容易治癒;提醒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的異狀,並主動向專科醫師諮詢為佳。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髖關節是連接骨盆與大腿的關節,在台灣約每千名新生兒中,就有1至2位嬰兒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且比例以女嬰多於男嬰。吳書毅醫師表示,嬰兒早期的髖關節發育不良並沒有明顯症狀,寶寶也不會感到疼痛不適,因此容易被人所忽略;但若在嬰兒時期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可能導致孩子關節鬆脫,甚至長大後會造成關節脫臼、長短腳、跛行、退化性關節炎等多種病症,嚴重影響孩子的行動能力。

 

吳書毅醫師表示,嬰兒髖關節發育異常的治療方式會隨著患者年齡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越早發現、越容易治療,且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1. 6個月大前發現異狀,大多可使用帕氏吊帶矯治。

吳書毅醫師表示,穿著吊帶可讓嬰兒的髖部保持在屈曲、外張的穩定狀態,且寶寶穿著吊帶仍能在一定範圍自由活動,不會造成孩子不適;然而,吊帶通常需持續穿著長達3至6個月之久,直到醫師判定孩子的髖關節回復穩定、髖臼發育正常時才可停止不穿。

 

2. 6個月大後發現髖關節發育異常,可使用徒手復位及石膏固定患處以達治療效果。

孩子開始會站之後,因關節內已有纖維脂肪增生、股骨頭韌帶肥厚、肌肉變短攣縮等狀況,穿著吊帶無法提供足夠的穩定性時,便會採用徒手復位搭配石膏固定已達到穩定髖關節治療效果。吳書毅醫師補充,石膏約需每4至6週更換一次,視病況需持續3至4個月,直到髖關節穩定復位才能停止治療。

 

3. 幼兒步行後才發現異狀時,須採開刀手術以助關節復位。

若遲至幼兒開始步行時才發現異狀時,恐需視個別病況安排手術治療以幫助髖關節穩定復位。然而,吳書毅醫師提醒,相較於上述兩種治療方式,手術矯正的風險較大,治療也更為費時、費力,即便接受手術仍須每年定期回診追蹤病況,以確保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有鑑於此,若能早期發現孩童有疑似髖關節發育不良問題時,最好提高警覺、及早就診檢查,搭配適當的輔具治療,即可望能在短期內恢復正常。

 

髖關節發育不良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小兒科、家醫科、骨科」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弘森診所 吳書毅醫師

 

延伸閱讀: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https://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4312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症狀】 https://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5400

  

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指教,感蝦哩

 

 

喜歡健談,可以給我們一個讚,

比喜歡更喜歡,可以按下分享,

超喜歡健談,請告訴親朋好友!

健談 havemary.com 用健康漫畫方式,帶你簡單瞭解正確健康概念與疾病,讓大家一起漫漫健康~想看每日最新健康資訊嗎?請上健談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avemary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方法

相關推薦

人口紅利象徵國力與經濟實力的強盛,但台灣的人口紅利已經是連年負數,為了拯救台灣超低生育率,今年七月開始政府擴大補助全台灣28000對不孕試管嬰兒療程夫妻,每一胎最高可以補助的金額高達40萬至90萬元不等,對於想要生小孩的壯年族群來說,真是一大福音。 政府補助試管嬰兒方案。愛群提供 愛群醫療機構執行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創5年新高!疾管署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為北部40多歲男性,男子因為在家中發現有老鼠,竟用腳去踩,而遭到老鼠咬傷,後續引發發燒住院,所幸目前人已出院,同住者也沒有疑似症狀。國內今年以來已累計8例漢他病毒症...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王聿瀠 羅偉哲 李新琳/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一席「沒有所謂的3+11破口!」、「3+11政策並沒有影響到社區,並不算是社會的破口」說法引發各界論戰,連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嘆該學會反省,台灣禁不起二次傷害。陳時中今(13)日下午再主...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拚疫苗涵蓋率輪到國產疫苗上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最新統計數字,全台昨接種疫苗人次達15萬8706人次,目前全台疫苗涵蓋率已來到38.37%(劑次人口比40.91),而台灣人打過第一劑疫苗的總人數已超過900萬人。 第六輪將開打高端疫苗,意願登記到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