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高齡產婦早產風險增 適齡生育保障下一代健康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國人106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4歲,女性30歲;而女性生育第1胎的平均年齡於101年首次突破30大關後仍逐年遞增,106年已至30.8歲,其中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21.3%,較101年的13.1%又成長了8.2個百分點,顯示國內晚婚與遲育現象愈趨普遍。國民健康署呼籲年輕男女,婚育要趁早,想要讓孩子有個伴的父母,也要及早規劃下一胎。

  依據105年出生通報統計年報資料,於105年出生之新生兒約21萬人,其中產婦年齡為35歲以上者有5萬7,151人,該年齡層產下低出生體重兒(低於2500克)比例達11.2%,較20至34歲的8.6%高,而且產下先天缺陷兒比例為0.4%,死產比例為1.6%,均較20至34歲的0.3%及1.0%高。

  然而醫學研究統計指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且隨著產婦年齡升高,胎兒出生體重過低、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太早懷孕的小媽媽,胎兒發生周產期死亡、出生體重過輕、早產的風險也會增加,因此過早或過晚生育都會影響媽媽和寶寶的健康。

  為提升孕期健康,國民健康署目前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服務、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為防治遺傳性疾病,對34歲以上、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的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

  另外,爲幫助新婚夫妻及準爸媽瞭解生育時鐘,以及為孕育下一代做好準備,國民健康署依據科學實証並參考國際做法,編製《新婚健康手冊》及《孕婦健康手冊》,提供準父母從新婚、孕前準備、孕期、產後相關知識及目前政府提供的產前健康與新生兒照護服務等資訊。

相關推薦

  為了隨時隨地聽音樂,許多人選擇配戴耳機。美國研究發現,有六分之一的青少年喪失高頻聽力,但因為日常生活多半使用中頻聽力,直到耳鳴,耳悶,求診時才發現聽力受損,再也無法復原。   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更嚇人的數字,全球10億青少年中,有5成使用耳機播放音量超標,4成...

閱讀詳情 »

不少病人的吃藥觀念其實不正確,只要一有效果,就認為自己已經有了抵抗力,於是立即停藥,認為自己可自行痊癒。這是一個緣木求魚的錯誤觀念,雖然短期內可能看不到問題的嚴重性,長期下來必定會對身體帶來危害與負擔。 咳嗽疾病本身皆有致病原因與感染病原體,身體原本就是一個微細小宇宙,可以在忍受許多健康問題與感染...

閱讀詳情 »

最近天氣多變,氣溫也逐漸下降,許多人也開始會吃一些補品幫助暖身。到底該吃什麼、又該如何吃呢?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依照中醫理論,冬季養生重點在「補腎」,建議可吃些溫補食材,適量補充熱量,幫助抵擋寒冷的氣溫。  依照中醫理論,冬季是養腎的時節,腎氣充足就能抵禦寒冷,改善畏寒、手腳冰冷、筋骨痠痛的症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