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你常落枕嗎?落枕真的好痛苦!其實巧用枕頭可預防落枕!快來看看歡迎分享

你常落枕嗎?落枕真的好痛苦!其實巧用枕頭可預防落枕!快來看看歡迎分享

人到一定年紀以後身體技能逐漸的衰竭,漸漸的出現多種不適,有些高齡朋友經常還會感到肩膀疼、脖子疼,還以為是年老了才會出現這種症狀,其實這些症狀很有可能是枕頭惹的禍,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落枕”。那麼,用什麼樣的枕頭才能預防這些症狀呢?

生活中常用的枕頭多數為扁形,但醫學家們一直提倡使用圓柱形的枕頭。因為圓枕能穩定頸椎、充分緩解後頸肌群和韌帶的勞損,起到頸托和輕度牽引的作用,能減輕增生骨質對神經的壓迫,防止頸椎病。成年人選擇圓枕,一般以長45~55厘米、直徑12~14厘米的為宜;枕芯填充不要太滿,約為枕頭容量的80%即可,以利於調節高度。如果不習慣使用圓柱形的枕頭,在使用扁形枕時,選擇長約50厘米,寬約15~20厘米的枕頭為宜。

枕頭最好有一定彈性,睡覺前,可以把枕頭弄成凹形,頭枕在凹陷處,使脊柱周圍的肌肉得到充分放鬆,對肩部也不會造成壓迫,從而有效防止“落枕”和頸椎病的發生。

【預防】

治病不如防病好。預防落枕並不難,關鍵是堅持做好以下三方面:首先,準備一個好枕頭。按人體頸部解剖生理特點,一個適宜的枕頭既不能太高也不宜太低。按照《枕頭網》《枕頭記》的介紹,預防落枕首先是要有個好枕頭造型,例如枕頭最好有中間部分凹型,預防輕易滑落,承托頸部。

對於合理的枕頭高度,女士應掌握在8~10厘米,男士大約在10-15厘米為宜。枕頭也不能太寬太輕,寬度最好在相當於肩至耳的距離即可,柔軟度以易變形為度。在製作枕頭時,還可加入研細的中藥,例如夏草、黃芪、當歸、甘草等,以促進頸部血液循環。

其次,做好防寒保暖工作。睡覺時蓋被不但要蓋全身,而且還要蓋好頸部,將被子往上“拉一拉”。天氣炎熱時,不要將頸部長時間對著電風扇吹,睡覺不可睡在有“穿堂風”的地方,以免頸部著涼引起頸肌痙攣誘發落枕。久坐伏案工作的人,勿忘頸部保健,要經常起身抬頭活動頸部,防止頸肌慢性勞損。

第三,補充鈣及維生素。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要素。足夠的鈣及維生素。還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利於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平時應多食用骨頭湯、牛奶和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必要時也可適當服用鈣片和維生素B、C。

【預後】

落枕症狀緩解後可行頸部功能鍛煉,以增強頸部力量,減少復發機會。方法如下: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分別作抬頭望月,低頭看地、頭頸向或後轉,眼看右方、頭頸向左後轉,眼看左後方、頭頸向左側彎、頭頸向左後轉,眼看左後方、頭頸向左側彎、頭頸向右側彎、頭頸前伸並側轉向左前下方、頭頸前伸並側轉向左前下方、頭頸轉向右後方上方、頭頸轉向左後止方、頭頸各左右各環繞1週。以上動作宜緩慢,並儘力作到所能達到的範圍。

落枕起病較快,病程也很短,1週以內多能痊癒。及時治療可縮短病程,不以治療者也可自愈,但復發機會較多。落枕症狀反復發作或長時間不癒的應考慮頸椎病的存在,應找專科醫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治療。

落枕的治療方法很多,一般與頸椎病的治療方法相仿。因為落枕是急性起病,僅為單純性肌肉痙攣,本身有自癒的趨向。所以,只要及時採取治療措施,症狀是可以很快消失的。

你常落枕嗎?落枕真的好痛苦!其實巧用枕頭可預防落枕!快來看看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其他閱讀:

你有痛風嗎?五大絕招從根源上防痛風發作,

讀一讀終身受用,果斷收藏吧!(歡迎分享)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57443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整理報導】對女性而言最困擾的莫過於月經帶來的「經前症候群」,幾乎痛到無法做任何事的經痛自然是最大的隱憂。想要舒緩經期的不適,可以從飲食著手。下面由3位營養師:吳映蓉、翁德志、李芷薇在著作《腸道菌對了身心就健康!營養學專家的護腸飲食全指南》中,說明哪些營養素能夠幫助女性緩解「經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期全台疫情燒不停,不少學校有學生或教師確診。昨(5)日的本土病例新增至216例,創下今(2022)年的單日新高。同時各縣市都有師生確診,影響教學。今(6)日教育部發表統計資料,指出:全台共有99所學校(含幼兒園)停課,最多的是38所國小停課,其次為大專院校有29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兒童節將至,雖隨著時代不同,父母親面對兒童生長問題所產生的困擾層面相異,然而,擔憂的狀況卻可說是「與日遽增」。以往擔心小朋友營養不良長不高,現在卻擔心會提早發育導致長不高,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喻永生分享,診間為兒童早熟問題來就診的愈來愈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精準醫療近幾年常聽到,但其實它並非新出現的概念,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醫療本就持續追求精準。」遠從南宋名醫楊士瀛在《仁齋直指》中記載的:「癌者,上高下深,巖穴之狀,顆顆累垂…」到現在,人體已知的癌症已逾百種,楊志新院長強調,要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