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然的「雌激素」不用怕!9種常見的食物...#大豆異黃酮還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天然的「雌激素」不用怕!9種常見的食物...#大豆異黃酮還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雌激素暗潮洶湧  魚兒變性係金

烏魚子是相當受國人歡迎的伴手禮,採買年貨時,總是以兩計價,但近日常傳出「有漁民以含有雌激素的飼料餵烏魚,以獲得更多烏魚子」的新聞,不僅如此,就連我們日常吃的魚,也可能因雌激素而變性,這些含有「雌激素」魚兒吃下肚,對人體到的會帶來怎麼樣的傷害?TVBS《健康2.0》十週年--「健康由食開始」,主持人鄭凱云帶您深度了解食的安心。

天然的「雌激素」不用怕!9種常見的食物...#大豆異黃酮還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風味獨特的烏魚子來自雌性烏魚產的卵,不過烏魚其實具有雌雄同體的特性。烏魚牠生殖會性轉變,因為牠慢慢從雄到雌,雌的體型相對就比較大,體型大產卵數相對就會多。」魚類的生殖內分泌系統,主要由腦及下視丘、腦下垂體與性腺相連構成,下視丘會分泌「釋放素」,促進腦下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以刺激性腺分泌「雌激素」或「雄激素」,使精子與卵子發育成熟,而要調控烏魚的性別就是在飼料中添加雌激素,這種變性飼料會刺激烏魚自體發展出卵巢。

 

雌激素對人與環境的影響

腎臟專科醫師江守山表示,化學毒物可怕之處,只要極細微的含量,就足以產生荷爾蒙干擾,損害人體機能,因此被稱之為「內分泌干擾物質」,俗稱「環境荷爾蒙」,在美國有女性都得了陰道癌,追查她們母親懷孕期間都打了止吐針,而這止吐針就含有雌激素,這影響是一輩子的而停經婦女使用後,發現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機率變高,荷爾蒙干擾物質易致癌、靜脈栓塞、肺栓塞。

 

天然的不用怕雌激素 還是天然ㄟ尚好

天然的「雌激素」不用怕!9種常見的食物...#大豆異黃酮還可以降低癌症風險

天然的雌激素常見的食物:

豆腐: 豆腐也被稱為豆腐花,可以用來製造豆漿和豆奶,其中的異黃酮含有高植物雌激素。豆腐是可軟嫩而不碎的食物且可用來煮湯和做為某些主菜。3盎司的豆腐提供20毫克的異黃酮和每100克27,150.1 微克的植物雌激素。

大豆: 大豆是植物雌激素最豐富的來源之一。攝取大豆製成的食物都含有豐富的雌激素,這樣的雌激素可以舒緩婦女月經週期的症狀。豆製工廠從大豆豆筴取出毛豆。選擇這些大豆當零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們包含很多營養。一杯大豆含有24毫克的異黃酮和每100克103,920微克的植物雌激素。

豆漿優格: 豆漿優格和豆花優格都是由豆漿跟優格做成的。一杯優格含有約21毫克的大豆異黃酮和每100克10,275微克的植物雌激素。

芝麻: 芝麻含有被稱為木脂素(lignans)的植物雌激素。芝麻被用來製造各式各樣的菜餚,也可以灑在食物上面做裝飾。一盎司的芝麻含有11.2毫克的木脂素和每100克8008.1微克的植物雌激素,相比葵花籽或向日葵種子每100克才216微克的植物雌激素事很多的。

大蒜: 大蒜屬於洋蔥家族且含有異黃酮,每100克約有603.3微克的植物雌激素。這一個食物被廣泛應用於世界各地的美食。

杏桃乾、棗和梅子:杏桃乾比天然杏桃更能提供更多的植物雌激素。杏桃乾中含有每100克445.5微克的植物雌激素,棗乾每100克有329.5毫克的異黃酮,梅子乾每100克有177.5毫克的異黃酮,這些都是不錯的雌激素來源。

大豆異黃酮在台灣經過十年的人體試驗研究,其實對身體很好,甚至可以降低癌症風險,來源是黃豆食品,常見的黃豆食品有這些豆腐、豆漿、毛豆、味噌等。

 

輕鬆涼拌山藥 女人會更美麗

冰鎮山藥梅汁涼拌

食材:山藥200公克、鹽少許、梅子30公克、梅汁30 CC、薄荷葉適量、枸杞果乾適量。

作法:

  1. 首先將山藥切成條狀適當大小後,備一鍋滾水將山藥川燙後放入冰水冰鎮後撈起撒上少許的鹽巴備用。
  2. 將梅子切碎後與山藥、梅汁、切碎的紫蘇葉及枸杞我跟一同拌勻輕醃漬3分鐘後即可食用。

 

更多精彩節目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週日4/30晚上21:00《健康2.0》。

《健康2.0》Youtube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一篇由華盛頓大學發表於《成癮》期刊的研究發現,成年產生大麻使用疾患與青少年早期罹患慢性憂鬱症有關。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台灣雖然沒有大麻與憂鬱相關性研究,但有其它成癮相關調查,可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成癮性活動比例較高,而臨床經驗則發現網路成癮個案大多為情緒低落者,適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柏安報導)一名49歲徐姓業務員健檢發現有高血壓,因為擔心日後要長期服用西藥,因而轉至中醫諮詢;經中藥調理配合飲食、運動,並在三個月後逐漸停用西藥,仍能將血壓成功控制在正常範圍。18至39歲年輕人 全台21人就有1人高血壓根據國民健康署102至104年統計顯示,全台灣約有462萬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 30 多歲阿明,因乾癬的病況起起伏伏,使他在就業的職涯中,充滿了挫折,也曾鼓起勇氣面試了幾家公司,但考量到皮膚與關節狀況,大都無疾而終。面臨病況、工作的不確定性,他的情緒愈來愈憂鬱,與人的互動更是減少,後來經由精神科醫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慢性自體免疫失衡 非傳染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外食過於油膩、在椅子上一坐就是一整天,體脂肪過高所帶來的身型肥胖、心血管疾病等,一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的榜首,民眾更是對「脂肪」兩字聞之色變。然而,先天遺傳、後天飲食攝取,以及因年歲增加,肌肉漸萎縮而被脂肪組織取代等,都是身體外型變化的成因,抽脂手術亦成為許多人轉而尋求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