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太可怕了,手掌出現紅色斑點或發紅明顯,大病將至,千萬要注意....

因為這就是所謂的肝掌!
太可怕了,手掌出現紅色斑點或發紅明顯,大病將至,千萬要注意....

肝掌的出現,讓很多人都非常擔心,肝掌的出現一般是身體健康受到疾病的攻擊表現,肝掌的外觀主要是手指根部、手掌根或手掌面發紅明顯,或呈現粉紅色成一片一片的大塊或小塊胭脂樣斑點,壓之退色,久者可形成紫褐色,「有肝掌的人都有肝病嗎?」這是肝掌患者諮詢最多的問題,下面由肝病科醫生詳細解說。

張老師,54歲,大學教師,1987年即發現患乙肝,不過多年來無症狀,肝功能正常,也沒有治療。但是近年來逐漸出現面部、雙手掌皮膚充血潮紅,到多家醫院就醫,均診斷為肝硬化。


肝病科醫生指出,肝病患者多出現肝掌,肝病患者出現肝掌那代表著肝功能受損到嚴重的程度才會出現肝掌,肝掌患者手上有很多星星點點擴張連成片的小動脈。肝掌也隨肝功能好轉而減輕或消失。需要留意的是,出現肝掌不一定都有肝病,由於臨床上發現一些健康人也有肝掌,但經過多年後的觀察,肝臟功能一直正常,從未出現過肝臟病變。可見肝掌也沒有特異性,不能作為肝病的診斷標準,因此對於出現肝掌者,應結合病史、體格檢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B超、掃瞄等多項檢查後,經過綜合分析判定,然後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正常男性女性的腎臟上方各有1個略呈三角形的分泌人體激素的腺體,稱為腎上腺。這個腺體不斷地產生雌性激素,與機體產生的雄性激素保持相對平衡的正常水平,從而保證機體在這方面的正常生理生化代謝功能。另外,女性卵巢也產生此種激素。這些激素隨著血流周遊全身,最後要在肝臟分解滅活。然而,當肝硬變時、肝功能減退時,雌激素的代謝滅活功能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久之,雌激素在體內積累多了,便刺激毛細動脈充血、擴張,始之手掌發紅行成了肝掌

出現肝掌不一定都有肝病。臨床上往往見到不少健康人也有肝掌,但經過多年後的觀察,肝臟功能一直正常,從未出現過肝臟病變。因此對於出現肝掌者,應結合病史、體格檢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B超、掃瞄等多項檢查後才能下結論。

因為肝掌的出現,很有可能是因為肝硬化引起的,所以一定要引起注意。因為正常的人也有可能會出現肝掌,所以不同的情況進行治療的方法也不同。

1、正常情況下,一些處於青春期的少女及孕婦由於雌激素分泌過多,超出了肝臟的滅活能力,也會出現肝掌和蜘蛛痣,不過這種情況可以不進行治療,隨著身體的發育或是分娩後就會自然消失。

2、重型肝炎患者通常都會有肝掌和蜘蛛痣的出現,這種情況的患者肝細胞受損比較嚴重,需要及時進行治療,否則會給肝臟帶來嚴重的損傷。

3、注意休息:肝掌若是肝病患者急性期或炎症活動期宜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後再逐漸增加活動量;而若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慢性乙肝患者以及代償性肝硬化患者,可適當參加一些體力活動,因此使病情而定。

4、乙肝患者發病時及肝硬變病人所引起的肝掌,肝掌多可隨著肝功的好轉而消退,因此在認識上切不可疏忽大意,應及時去醫院進行相應檢查,以便能夠及時對症治療,及時控制疾病並提高預後;並且在治療的同時,在飲食及生活上也應有所注意,對疾病的治療及肝掌的消退都是很有利的。合理膳食: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在飲食上注意營養的均衡化、多樣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菸酒,多食蔬菜水果、豆製品、真菌類蔬菜、魚類、蛋類等。

5、肝掌並非肝臟疾病的專利,肝掌亦可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營養不良、長期飲酒,甚至健康人群,因此出現肝掌應及時查明原因,根據病因及誘因再對症治療乃為關鍵。

6、補硒:硒被稱為重要的「護肝因子」,補硒能讓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達到正常水平,對養肝護肝起到良好作用。肝功能正常後,肝掌的現象可能會慢慢消退並經過綜合分析判斷,然後才能作出正確的結果。

      大家出現肝掌要引起重視,有可能是肝病引起的,所以要及時接受治療,以免造成嚴重的危害。

 

乙肝肝掌什麼樣?發生慢性肝炎特別是肝硬化後,患者在大拇指和小指根部的大小魚際處皮膚會出現片狀充血,或呈紅色斑點、斑塊,加壓後變成蒼白色,這種與正常人不同的手掌稱為肝掌。肝掌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標誌之一。乙肝患者出現肝掌不可忽視,應及時診治。
太可怕了,手掌出現紅色斑點或發紅明顯,大病將至,千萬要注意....
乙肝肝掌什麼樣
肝掌發生的原因
健康人腎臟上方各有1個略呈三角形的分泌人體激素的腺體,稱為腎上腺。這個腺體不斷地產生雌性激素,與機體產生的雄性激素保持相對平衡的正常水平,從而保證機體在這方面的正常生理生化代謝功能。發生肝硬化時,由於肝功能減退,雌激素的代謝滅活功能發生不同程度的障礙,久而久之,雌激素在體內積累多了,便刺激毛細動脈充血、擴張,形成了肝掌。
太可怕了,手掌出現紅色斑點或發紅明顯,大病將至,千萬要注意....
乙肝肝掌什麼樣
出現肝掌應注意診治
乙肝患者疾病活動期容易出現肝掌,肝掌多可隨著肝功的好轉而消退,因此在認識上切不可疏忽大意,應及時去醫院進行相應檢查,以便能夠及時對症治療,及時控制;在治療的同時,飲食及生活上也應注意營養的均衡化、多樣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酒,多食蔬菜水果、豆製品、真菌類、魚類、蛋類等。

 

文章來源

相關推薦

一覺醒來,突然臉歪嘴斜?小心可能是生活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導致免疫力下降,誘發顏面神經麻痺惹禍!中醫師表示,想要有效遏止顏面神經失調持續惡化,除了善用西醫藥物治療外;若能把握發作後7天的黃金治療期,適度輔以中醫針灸、中藥及熱敷、按摩等5大保養秘訣,更是避免顏面神經壞死,預防造成永久性傷害的好方法。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一名26歲年輕女性,咳嗽一個月多未癒,初期以為是小感冒,多次至診所拿藥遲遲未見好轉。到大醫院求診,X光檢查出肺部有異常腫塊,住院經一連串檢查後確診為「肺癌第3期」。正值青壯年期,事業打拼及人生規劃正起步,卻發現罹患肺癌,心中充滿震驚與疑惑,還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呢!開始吸菸年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約有1.2萬人受失智症侵擾,其中65歲以下罹患失智症者更佔多數,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年輕型失智症人口為該國30至64歲人口的千分之一,推估台灣有1.2萬人罹患疾病;一名60歲劉姓台商,曾因罹患失智症流落成都街頭,所幸在女員工王英女士感念過去知遇恩情,協助安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有位38歲的賴女士,數天前在台北慈濟醫院生下第一胎,較高齡才生產的她,從懷孕開始就計畫產後要給寶寶喝母乳。身邊的親朋好友都鼓勵她母乳哺育,自己也期待能給寶寶更充足的營養,增加免疫力,為寶寶打好健康基礎。雖然第一天擠奶時,因為方法不正確以致出奶有限,經過護理師再次指導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