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肌梗塞高20倍 一家12口罹罕病

心肌梗塞高20倍 一家12口罹罕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6歲的吳先生,從小手腳關節有黃色脂肪瘤,一直不以為意,直到爸媽都確診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家族進一步做了基因檢測後,發現一家12口罹患罕病。醫師推估,國內約有5萬名患者,較一般民眾得到早發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20倍以上,最嚴重就是心肌梗塞;但目前僅400多人確診。

基因突變 膽固醇代謝異常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常敏之表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成因,是患者基因突變影響膽固醇代謝機制,導致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濃度變高,容易造成動脈狹窄、阻塞,引起心臟血管疾病。

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5成有冠心病

常敏之醫師說明,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分: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eFH)、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前者從雙親之一遺傳到突變基因,後者從雙親同時遺傳到突變基因;若未接受治療,患者在20歲時,即有5成以上會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臟血管疾病。

關節、眼瞼有黃色瘤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正常人的血液中總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者則為200mg/dL以上,甚至高達500mg/dL以上。常見的症狀是在手肘、膝蓋及腳後跟的關節部位,或眼睛角膜周圍出現白環及上下眼瞼出現黃色瘤。

新針劑PCSK9降血脂

葉宏一理事長強調,患者應嚴格監控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未成年應低於135 mg/dL,成人應低於100mg/dL,而已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則應低於70 mg/dL,以避免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風險。除了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外,還需搭配降膽固醇藥物治療;對於嚴重高血脂症患者,目前已有新藥注射針劑PCSK9 抑制劑,可進一步降低膽固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56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1名女性登山健行回來後,脖子開始出現整片疹子,且又癢又腫,因忍不住抓癢,造成嚴重至紅腫、破皮擴大,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原來是典型的毛毛蟲皮膚炎所導致。春夏是毛毛蟲繁殖季節,民眾在戶外活動時,可能一不小心碰觸毛毛蟲或接觸到漂浮空氣的毒毛,就恐引起過敏反應;彰化秀傳紀念醫院皮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桃園一名17歲周同學3天前打籃球時,左大腿被撞擊腫脹,立即冰敷後仍感到腫脹疼痛,甚至影響膝關節活動,至桃園醫院診斷,正確使用冰敷後,運動傷害才獲改善。冰敷正確的觀念其實是非常重要的;衛生署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陳嘉弘表示,運動傷害後要立即冰敷,這是眾所皆知的觀念,但許多人卻對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台中市南屯的檢驗實驗室落成啟用,新的實驗室加強了軟硬體設備,要讓檢驗的精密度加倍,也讓檢驗更精準。台中市衛生局長黃美娜表示,過去因軟硬體設備不足,中部的部分檢驗案件只能移送到其他縣市,就連中央的檢驗項目也無法承接。這次爭取到經費補助,新增了LCMS/MS液相層析串聯式質譜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1名約60婦人,幾個月來手部關節出現腫脹,且疼痛至無法施力,原以為是單純骨頭疾病,沒想到就醫檢查後,醫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後經由一過兩次的生物製劑治療,患者已逐漸康復。類風濕性關節炎多好發於40歲以上年齡層,且女性罹患率又比男性高出3倍;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