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早發性冠心病 原來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惹禍!

早發性冠心病 原來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27歲男性科技新貴,平日不菸不酒,卻因心肌梗塞送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就是壞膽固醇超標高達320mg/dL,是正常值的兩倍之多;醫師懷疑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建議定期監測血脂,做好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更重要的是,必須持續治療,以降低日後再度出現冠狀動脈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機會。

有LDLR基因缺憾者 日後患早發性心血管疾病飆高20倍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簡稱FH)屬於自體顯性遺傳的脂質代謝疾病,在台灣,估計有近十萬人具有常見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基因缺憾尚未確診,這群人雖然可能並未發病,但日後罹患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卻是一般人的20倍以上。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李貽恆醫師表示,研究顯示積極降低LDL-C對心血管有正面保護作用,尤其是在高風險病人保護效果更為顯著。有鑑於此,學會於去年(2016年))底更新「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下修LDL-C治療目標,期望提早發現,及早治療。目前已同時刊登於台灣醫誌上,今年學會也在全台各處宣導及推廣指引。

這些人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高風險群

李貽恆醫師提醒,如果男性年齡低於45歲,健康檢查卻發現血中膽固醇異常偏高、且家族成員也有相同情況,自己或直系血親中很早就有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或是在手肘、膝蓋或腳後跟出現黃色脂肪瘤時,就要高度懷疑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新一代注射性藥物 可大幅降低LDL-C

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史他汀類(Statin)藥物為主,這類型藥物的治療約可降低40%-45%的LDL-C,但對於較嚴重型患者,仍與治療目標值有差距。李貽恆醫師指出,臨床認為要避免患者日後發生冠心病,必須將LDL-C降至100mg/dL以下,對於已發生冠心病者最好維持在70mg/dL以下。

這名27歲科技新貴,即使是使用高劑量史他汀類藥物、加上抑制吸收型藥物後,也只能將LDL-C從320mg/dL降到120mg/dL,冠心病的風險仍然不低。所幸,目前已有新一代注射性藥物(PCSK9抑制劑),可再大幅降低LDL-C,以上述案例來看,等於約可降到60mg/dL左右,且只需兩周或一個月施打一次,安全性高、注射簡單便利且副作用低,推出後受到國際醫界的高度重視。

李貽恆醫師提醒,由於少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對於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會有肌肉痠痛等現象,建議若已使用過超過兩種以上史他汀類藥物仍無法耐受者,或者併用史他汀類藥物及抑制吸收型藥物後距離預期目標值仍遠時,可適時接受新一代注射性藥物,以預防日後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21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據統計,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受精神相關疾病所困擾。而在提供精準診斷參考方面,國衛院今天發表「多尺度腦連結體3T磁振造影系統平台」,破解大腦神經元細胞間複雜結構,將成為診治腦部疾病的一大利器。 腦神經、精神相關疾病患者眾多,如何建立1套準確且非侵入性的醫學影像診斷系統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不只造成公衛與醫療體系危機,全球經濟也受波及,根據世界銀行預期,COVID-19造成的經濟衰退,恐是2009年金融海嘯的兩倍。而長庚兒保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台灣兒虐發生率與失業率相關,依研究模型推估,失業率每上升1個百分比,隔年兒虐率將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台中52歲陳先生因左側口腔內側潰瘍遲遲未癒而前往耳鼻喉科門診就診,切片結果竟確診為口腔癌,須接受半邊臉頰切除手術,雖然清除惡性腫瘤後可以保命,但術後顏面受損的代價也讓他心如槁灰,所幸經整形外科團隊溝通後,以「顯微游離皮瓣移植術」成功重建外觀,讓陳先生更有自信面對新人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七十多歲阿婆經常腰痠背痛,走路常喊沒力不方便,每次走十分鐘就需要坐下來休息,甚至會喊整隻腳痛,本來可以自己走幾個街口去公園市場逛逛,現在幾乎整天在家裡。經友人介紹至台大竹東骨科診治,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診斷為脊椎滑脫壓迫神經,醫師立即安排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