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深腦刺激術 可改善巴金森顫抖症狀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1名72歲老先生罹患巴金森氏症12年,長期有肢體顫抖等症狀,甚至到後期連藥物都無法控制,直到接受深腦部刺激手術後,才解決顫抖等症狀的困擾;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祖功指出,巴金森氏症多好發於中、老年人,若有相關症狀仍未改善時,則應盡快接受檢查,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巴金森氏症屬於神經退化疾病中常見的疾病,這名患者初期服用左多巴藥物治療,但後來卻連醒著都仍出現顫抖等症狀;林祖功說,會造成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腦幹黑質神經細胞退化,促使大腦基底核神經迴路功能異常,通常會有動作緩慢、肢體僵硬、顫抖等症狀。

主任林祖功進一步說明,目前巴金森氏症中、後期患者若藥物已無法控制,可接受深腦部刺激手術,透過電極刺激的方式,達到治療效果,包括病程5年以上、75歲以下或藥物無法控制等的患者,都適合接受此手術治療。

但這項手術的費用目前仍需自費,且約5至6年就必須更換電池;林祖功提醒,未來相關醫學會也會持續盡力爭取補助,但患者若有相關症狀仍未改善時,則應盡快接受檢查,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10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95歲榮民伯伯, 20年前開過腰椎的椎間盤手術,但從2年前開始有下背痛及腳痛的問題,近半年來開始有跛行且下肢水腫的情況發生,最近更是疼痛不耐到需要輪椅的輔助,所以前往醫院就診,檢查檢果為維生素C缺乏的症狀,顯示出伯伯平常蔬果攝取量有所不足。無法改變生活環境 從改變營養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科技的進展逐漸突破相關限制,新興的生物精神醫學檢查與治療模式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台中榮總精神部引進三項重要檢查與治療工具,包含:光—近紅外光腦功能儀、電—心率變異率檢測、磁—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進行腦部功能的生物性檢測與治療。近紅外光腦功能儀 協助鑑別精神疾病藍振嘉醫師...

閱讀詳情 »

2021.06.20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6月20日為止,已經有54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不只對抗疾病,被隔離時須面對一家人被分散治療的「生離」困境。新竹轉來臺中慈濟醫院的20歲女孩小靜發病為重症,單獨被送進加護病房,轉輕症後住到隔離病房。他是特殊的慢飛天使,心智年齡只有5歲,剛到隔離病房顯得焦慮。剛開始須約束不讓小靜下床,但護理師心疼,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