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罹患脾臟血管腫瘤無症狀 她切除全脾臟

罹患脾臟血管腫瘤無症狀 她切除全脾臟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新竹1名年近40歲女子,6年前接受例行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脾臟有顆2公分大的腫瘤,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診斷為良性血管瘤。然而,持續追蹤後卻發現腫瘤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去年8月女子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時,發現腫瘤已增大到5公分,而且有惡性可能,經過溝通後,女子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來切除全脾臟。
收治病例的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張政傑醫師表示,女子的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為良性「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目前全世界僅有100多例。
脾臟腫瘤無症狀 多數發現時已晚
醫師解釋,一般而言,脾臟很少會長腫瘤,而「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更是罕見,是一良性血管腫瘤,且脾臟腫瘤幾乎無症狀,通常是壓迫到其他器官或是腫瘤大到某種程度,病人才能感覺到左上腹有腫塊。而脾臟腫瘤可分為淋巴性與非淋巴性,由於脾臟是人體最大淋巴器官,若是淋巴性腫瘤,常會伴隨全身淋巴腺及脾臟腫大的狀況,抽血檢查也會發現有血小板低下等問題。
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 呈現「車輪狀」
血管瘤,以非淋巴性脾臟腫瘤為多,是一種血管增生的良性病變,而病例中的女子罹患的是「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即屬一種血管性病變,罹病原因不明。醫師進一步解釋,此處的硬化是指「血管因病變而硬化」,因上皮組織累積在血管之間的空腔中,形成質地均勻的硬塊,與正常的脾臟組織不同。
血管瘤並不會影響脾臟功能,導致病患幾乎感覺不到異狀,若是臨床上要檢查,多是透過注射顯影劑至人體中,以電腦斷層來檢查;如確定組織真的硬化,可以發現顯影劑在腫瘤處滯留時間較長,與周邊的脾臟組織相較,腫瘤呈現較暗的影像,而且呈現車輪狀。
血管結節腫瘤 好發於40
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葉孟青主任則指出,「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於2004年正式定名後,目前全球文獻以個案報告為主,統計顯示男女患病比例為1:2,年齡區間散佈在22至74歲間,好發年齡約在40歲左右,腫瘤大小從3到17公分不等,由於血管瘤組織為血管,並非分化的惡性細胞,普遍來說,患者都無不適感,因此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在診斷鑑別上的確有一定困難度。
脾臟切除 當心避免細菌感染
葉孟青醫師解釋,脾臟在胎兒時期是主要的造血器官,也是免疫功能發展成熟所必需。對成年人而言相對重要性較低。切除脾臟後要特別注意肺炎球菌等具莢膜細菌的感染,可考慮定期接種疫苗,有發燒等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51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台灣人越來越長壽,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女性平均餘命年齡高達八十二,男性也可達七十六,經常可看到許多退休的銀髮族,四處旅遊滿街跑。有句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若是還不到退休年齡,就時常出現容易疲勞的現象,很可能就是肝出問題了,這時可就需要好好的養肝排毒,才能精力百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8歲陳小妹只要感冒就會咳很久,呼吸會發出「咻咻」聲,經診斷為氣喘,醫師進行評估時,發現陳爸爸菸抽得很大,於是醫師與衛教師告知二手菸對氣喘的影響之後,陳爸爸非常自責,積極開始戒菸。 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機率高 世界衛生組織亦指出,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我們常鼓勵家中有新生兒的媽媽們多哺育母乳,是因為母乳含有多種珍貴的營養素,能夠給予寶寶發育最完整均衡的營養。前馬偕兒童醫院陳奕璇醫師表示,母乳是由蛋白質、醣類、脂質及水組成的,提供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且易於消化、吸收,也可增強寶寶的抵抗力。其中,母乳裡由AA&DHA、P...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喬萱報導) 俗話說「七坐八爬」但是鄭爸爸在小雨九個月大的時後發現,小雨的動做好像比ㄧ般孩子慢一點,坐不穩容易跌倒,經由醫師轉診到東港安泰醫院接受復健治療。每個禮拜三,爸爸會帶兩歲的小雨到安泰醫院來上課,目前小雨正接受物理治療、職能治療以及語言治療的訓練,希望她可以趕緊跟上同齡孩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