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腸癌轉移切肝存活率增 中國學者來台交流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60多歲的婦女,3年前被確診罹患腸癌,且癌細胞已轉移擴散肝臟,手術切除後又再復發,醫師採以標靶治療讓腫瘤縮小,再次進行切肝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迄今未再復發。根據統計,國內約有3成以上的腸癌患者會轉移肝臟,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輝明主任強調,如果不切肝,5年存活率不到5%,反之,腸癌切肝者的術後5年存活率超過40%,因此,台灣有高達42%患者選擇切肝保命,高於國際平均的15%。

近年來,國內多家醫院開始規劃成立癌症團隊,卓越的醫療技術,針對轉移性腸癌的治療經驗豐富、治療效果提升,切肝累積高達3000名病例,讓癌症患者在治療上有更多元的選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於5月24日在台中榮總舉辦「轉移性大腸癌之肝臟轉移治療方式及策略」交流,吸引中國大陸北京、天津、上海、山東等各大腫瘤醫院跨海來台取經。

大腸直腸癌在國人的癌症發生率居高不下,飲食西化與生活作息不正常的因素,加上健康檢查的觀念未落實等緣故,導致患者確診時,多已是中晚期或出現腫瘤轉移的發生,加上藥物發展與醫療技術的侷限,使得術後存活率和治療效果,要明顯低於早期發現的患者。

尤其是大腸直腸癌癌細胞再轉移時,經常會發生肝部的病變,在治療上更需要密切的配合;有鑑於此,臺中榮總成立外科部肝臟移植中心,隨著治療技術的發展,切肝手術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成為治療的關鍵,更是腸癌治療這十年來的重大突破。王輝明說明,大腸直腸癌手術後復發機率很高,特別是75%會有肝轉移的機會產生,因此在秉持維持30%的肝運轉下,標靶藥物與切肝手術的搭配,就變成是讓病患存活率提高的關鍵。

如此的醫療成效,吸引中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來台切磋交流,由於中國人多地廣,城鄉醫療資源差距極大,希望透過研討會互動,互相吸取亞洲各國經驗。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腫瘤內科李潔主任表示,中國近年也一直在推廣腸癌轉移切肝的觀念,卻因醫療技術而受限,台灣經驗值得借鏡,唯有利用跨科別、標靶藥物的聯合治療,才能提供病人最大限度的獲益。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林增熙醫師更表示,不像其他癌症病程快速,腸癌即使肝臟轉移,通常顆數少、長得慢,可透過標靶藥物治療,來縮小肝腫瘤,也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68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年約30多歲媽媽,某天右手指突然關節腫痛,就連幫女兒梳頭綁髮也變得困難,一度因無法照顧家人,感到自責,就醫檢查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指出,經過一個月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總算順利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患者多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69歲男性,10年前健康檢查發現早期大腸癌,經過及時手術切除,恢復良好,僅偶爾會因術後沾黏而出現腸阻塞等不適症狀,但近來常感到上腹悶且嚴重脹氣現象,就醫看診,透過胃鏡檢查,醫師發現患者不但胃黏膜發炎,胃裡還出現約5公分的紅色斑塊,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早期胃癌。 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景氣好低迷!經濟負成長,國人憂鬱指數也隨之升高,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藍亭研究發現,透過腦電波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的影像學檢查,可以篩檢出有憂鬱症傾向的人,無須等到發病,及早施以認知或藥物等治療,也許可協助他們遠離憂鬱症的威脅。 自我相關性高者 較易有憂鬱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為了從小培養孩子興趣、加強課業表現,許多父母都會將寶貝兒女送進珠算班、音樂教室來找尋熱情,然而,在這個靠文憑吃飯的環境下,鮮少家長會將目標投向游泳班、舞蹈教室,一心只想將小朋友課業往上衝!但是美國研究卻發現,每周至少參加1小時運動課程的小孩,在思想及學習能力上都表現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