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補充鈣質,請你跟我這樣吃 〜 很多食物比牛奶更高鈣!(歡迎分享)

文:白佩玉

我的一位鄰居太太35歲不到,因騎單車摔傷骨折,之後做了骨質密度檢測,醫師告訴她,她的骨質年齡已經超過50歲,提醒她務必小心,避免摔傷的同時,要注意骨質健康,多吃含鈣的食物。上回見面,她抓著我問:「劉太太,妳的骨頭好不好?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保鈣、補鈣?」補充鈣質,請你跟我這樣吃 〜 很多食物比牛奶更高鈣!(歡迎分享)

剛好上次姊妹淘聚會,大家不約而同聊起周遭親友出現骨質疏鬆症的話題,我真正領悟到骨質好壞,對生活品質影響甚鉅。你知道嗎?根據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每9人之中,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65歲以上的女性,每4人之中,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更指出,全世界大約有2億婦女患有骨質疏鬆症,且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每3位之中,就有1人骨質疏鬆。

人的骨質在20至30歲之間達到最高峰,大約35歲起每年減少0.5%至1%,在更年期之後流失速度尤其可怕。不想骨質密度疏鬆,從年輕就要注意保住骨本。以往大家一味相信補鈣就對了,如今觀念逐漸改變,知道光補鈣還不夠,還要盡可能保鈣。換言之,想預防骨質疏鬆症,最好適度地運動,並且每天曬些太陽,身體才能合成維生素D。至於飲食上,必須確保維生素、蛋白質、鈣質的攝取充足,尤其是維生素C和礦物質鋅、錳、銅都不可缺。

鈣是人體含量最高的礦物質,成年人每天至少需攝取1000mg,青少年至少需要1200mg,停經之後的婦女需要補充到1500mg。很多女性朋友猛灌牛奶,希望藉此補充鈣質來預防骨質疏鬆,或是鼓勵孩子多喝牛奶才能長高。其實,牛奶的鈣質含量算是還好而已,而且不容易吸收。曾有人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古時候沒有奶粉,在畜牧不發達的地方,根本沒有牛奶可喝,那麼,豈不是人人都骨質疏鬆?這問題衍生出另一個思考角度:喝很多牛奶的國家,是不是骨質特別好?並不是!美國和北歐的畜牧業都很發達,人民的乳品攝取量極高,但骨質疏鬆問題非常嚴重;反觀非洲班圖婦女,即使沒有牛奶,卻沒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有些無肉不歡的朋友,仗著「肉類有蛋白質和鈣質」而拚命吃,殊不知這樣會造成體質變成酸性,對骨骼一點好處都沒有,因為身體會自動把鈣質挪去維持酸鹼平衡,而且過多的蛋白質和磷,反而會阻礙鈣質的吸收。

就我所了解的食物營養素而言,比牛奶含鈣豐富的食物比比皆是,例如黑芝麻含鈣最豐富,比鮮奶高15倍,海帶則高8倍,香椿、芥藍菜、紅莧菜、九層塔等比牛奶高出2倍,養生麥粉、山粉圓、杏仁、蓮子、花生等,這些食物的鈣質吸收率都勝過牛奶。

補充鈣質,請你跟我這樣吃 〜 很多食物比牛奶更高鈣!(歡迎分享)

乳製品之中,很多人以為全脂牛奶的鈣含量比低脂和脫脂來得高,這是不正確的概念,這三種牛奶,鈣質都一樣多,反而在碳水化合物方面,脫脂勝過低脂又勝過全脂,你以為喝脫脂牛奶比較不會胖,那真是打錯算盤了。有人問過我,奶精和鮮奶油有沒有鈣?老實講,它們的鈣少得可憐,而且不健康,根本不必考慮。

至於會讓鈣質流失的食物千萬別碰,在提醒成長中的孩子不該喝汽水、可樂的同時,大人也要做好榜樣,不要酗酒、酗咖啡,否則只會妨礙鈣質吸收,讓骨本流失得更快。

我超過20年沒喝牛奶了,但我喝有機豆漿,而且自幼愛吃小魚乾,所以骨質依然保持良好。我鼓勵孩子們多吃魚乾、蝦乾,在此同時,培養他們愛運動、曬太陽的好習慣,所以即使不喝牛奶,我家女兒也能長到167。我曾去仁愛醫院做過檢查,醫生說,我的骨質密度很年輕,差不多只有30歲,令我開心不已。希望大家在追求青春的同時,也能重視骨骼的年齡,讓它維持年輕健康,這樣,我們的老年生活才能過得豐富精采。

 

 

【本文出處:請按此;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吉品養生官方網站 www.gping.net》;歡迎按讚加入白佩玉-真食物的生活家 www.facebook.com/baipeiyu》粉絲行列 。文章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2012-09-03 18:34:15來源:廣州體育學院網站 作者:楊漢雄 一力量的概念;二力量在競技運動中的主要作用;(競技舉重的力量訓練)三影響力量能力的主要因素;四力量訓練的主要方法;五力量訓練的主要原則;六力量訓練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七力量發展的敏感期;男子女子  一力量的...

閱讀詳情 »

根據「運動生理週訊電子報第53期」的定義:「彈跳能力」代表人體單一次或多次跳躍的能力好壞;也是指人體在靜止或移動狀態下,所能跳躍的高度(垂直跳)或遠度(立定跳遠),屬於非乳酸性的無氧動力能力。因此,具備優異的腿部肌力、收縮能力與統合能力,將使人體能呈現出絕佳的「彈跳能力」。 一、重量訓練增進肌肉的...

閱讀詳情 »

這是我今天看到的一個好東西,和上次那個高強度間歇訓練完全圖解好像是同一個團隊製作出來的。現在國外好像很流行這種東東,也就是把所有該說的東東全部用畫圖的方式濃縮進一張很長的圖裡面,叫做 "infographic",大概是取information + graphic 的縮寫。看起來有分兩個部份,分別是從...

閱讀詳情 »

慢慢消除疲勞會比一口氣解除疲勞更有效。在這裡我們舉出幾項容易在工作場所實行的方法。 工作一小時要休息十∼十五分鐘在工作空檔稍事休息是消除眼睛疲勞不可缺的步驟。最好的節奏是工作一小時休息十∼十五分鐘。此長度是放鬆持續緊繃的眼睛肌肉所需的時間。或許要達到這個理想有點困難,不過至少也應該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