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該裝假牙嗎?植牙手術大拆解 照護口腔健康│卓越雜誌

文‧吳欣穎

從長牙開始,父母就怕小孩成為兒童蛀牙人口;待更換乳牙時,則重視牙齒是否美觀整齊,需要矯正;成人階段,更要面對牙結石,牙周病、牙齦及齒槽骨萎縮等問題。你的口腔健康嗎?又該如何打造一口健康、美觀的牙齒呢?

該裝假牙嗎?植牙手術大拆解 照護口腔健康│卓越雜誌

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國人罹患齲齒率及牙周病等口腔問題嚴重,臺灣女性齲齒比例高達九一‧四六%,男性亦高達八四‧六四%,若單看兒童,也有近八成的齲齒罹患率都。除此之外牙周病罹患率也高達九十九%。

正因為罹患齲齒及牙周病的機率居高不下,重建口腔健康就成為國民必備衛教知識。「缺一顆牙,到底該裝假牙還是補牙?」在十五年前的臺灣,如果你少了一顆牙,多數牙醫會建議你,接受固定式假牙或活動式假牙治療,但這類的治療並無法滿足病人的需求。

假牙戴不牢 植牙出新招

以活動式假牙為例,配戴者須定時清洗金屬掛勾,不僅不便,隨著年歲增長牙齦及齒槽骨萎縮,患者也將無法佩戴假牙。另外,想接受固定式假牙醫治的患者,必須符合以缺牙為中心,兩邊牙齒健康,才能進行治療。

前署立台北醫院牙科主任袁旺泉表示,在植牙尚未興起的臺灣,許多患者有錢都找不到藥醫,加上口腔功能會直接影響到腸胃疾病、營養不足,對年長患者尤其折磨,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袁旺泉就曾在植牙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自行找廠商,一同研究開發植牙所需器醫材。

 

植牙步驟多 審慎評估才健康

植牙技術究竟從何而來?臺灣植牙醫學會理事陳鼎岳說:「植牙最早可追朔至二十世紀中期,布萊恩馬克(Branemark)的研究,他本來是位骨科醫師,卻意外發現鈦金屬可植入人體骨骼,造就人類牙醫學大進展」。

陳鼎岳更進一步說明,目前市面上都以生物相容性高、不易變質或是氧化的鈦金屬作為植體。在植牙的過程中,首先要割開牙齦,在牙床上鑽洞,最後放入植體,在手術後需靜待觀察期,確認植體已在顎骨上站穩後,即可接上假牙。

看似簡單的手術,其實隱藏許多患者須注意的細節,例如患者的牙根生長狀況,會影響植體放入顎骨的難易度;部分糖尿病或特殊疾病患者,因考量到傷口癒合能力,需與內科互相搭配,才可進行植牙手術;當然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有足夠的先天條件可以植牙,如果顎骨太細或不夠深者,都需接受前置醫療,才可動刀。

 

非一勞永逸 

保持口腔衛生才重要

植牙後就從此一勞永逸了嗎?前中國醫藥大學矯正科專科訓練醫師謝政言表示,吸菸會降低植牙成功率,如果一天抽超過十支以上香菸的吸菸者,植牙手術成功率將明顯下降,即使初期成功後,長期之植體壽命也可能比不抽菸者短。

謝政言說:「植牙因材質是鈦合金所以不會蛀牙,但患者若口腔衛生習慣不佳,很容易導致植體周圍炎,也就是所謂植牙牙周病」。

衛生福利部表示,臺灣植牙技術的成熟,雖是患者一大福音,但根本還是需從預防勝於治療的角度切入,目前衛生福利部除了現有讓國小學童定期漱口、塗氟外,更於去年九月起實施小一生恆牙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服務。

據統計,恆牙第一大臼齒是最容易發生齲齒的地方,衛生福利部希望能藉由此政策,降低兒童罹齲齒的機率,若從小固好牙齒,待換牙期更不容易發生牙齒長歪或其他疾病風險。

 

【原文刊載於《卓越雜誌》348期;更多資訊請上《卓越雜誌》;《卓越雜誌》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台灣昨天新增266例本土、89例校正回歸,而原本死亡案例新增11例,經過查證發現誤植,案4582並未死亡,因此下修至10例。對於死亡數搞烏龍,北市府今天表示,案4582是台北市民,市府並未通報該案死亡,為何會被歸類中央應說清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國內新增11例死亡,不過記者會後下修為10例...

閱讀詳情 »

越南自4月下旬開始,第4波COVID-19疫情捲土重來,經過僅短短1個多月時間,竟累計染疫人數超過4000人。越南民航局今(31日)發布公告指出,河內的內排國際機場、胡志明市的新山一國際機場,暫停所有國際旅客入境。越南衛生部長阮清龍於29日進一步表示「越南首次檢測出一種具有印度和英國病毒的特徵的新型...

閱讀詳情 »

今日凌晨有網友在臉書社團上傳一段影片,影片中有多名患者躺在衛福部台北醫院戶外病床上,等待醫護人員治療照護。繼台北醫院急診科主任游秉勳、部立台北醫院火速出面澄清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緊急召開記者會,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強調,部立台北醫院的「醫療量能目前充足」,絕無因醫療量能不足而讓病患於戶外進...

閱讀詳情 »

今天有北部醫學中心醫師爆料,說醫療物資不足,醫護人員只發到2個N95口罩,被迫重複使用,疫情指揮中心今11時30分召開記者會表示,醫療物資從5/3開始就配送到各地方政府,地方醫院如果低於存量也會馬上撥補,並呼籲地方政府要管控醫療物資的數量,陳宗彥更強調,希望不要看到有醫護人員說他重複使用N95口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