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警告!飯後這五個症狀正在警告你身體生病了!看完你還敢輕忽嗎?

一日三餐是很正常的時候,有時候飯後有些許不適,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它很可能預示著你已經病得輕了,那麼,下面就和一邊一起來看看,飯後如何養生​!

警告!飯後這五個症狀正在警告你身體生病了!看完你還敢輕忽嗎?
圖片來源

哪五個症狀警示我們身體出現問題?​

脹​

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噯氣但不反酸,胃口不好,體重逐漸減輕,面色輕度蒼白或發灰,中老年人要考慮到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胃下垂。​

痛​

常常於飯後2小時胃痛,或半夜痛醒,進食後可以緩解,常有反酸現象。可能有十二指腸潰瘍或炎症。​

吃了油膩食物後有右上腹脹痛並放射到右側肩部的,可能是患了膽囊炎或膽石症,尤其是喜食油膩食物、肥胖、不吃早餐的人更要注意。​

腹瀉​

吃東西不當或受了涼後發生腹痛、腹瀉,可伴有嘔吐、畏寒發熱,可能是急性腸胃炎、急性痢疾。​

飯後立即腹瀉,吃一頓瀉一次、稍有受涼或吃東西不當就發作,時而腹瀉時而便秘,腹瀉為水樣,便秘時黏液較多,有時腹脹有便意而上廁所又無大便,數年並未見消瘦,則患慢性過敏性腸炎可能性大。​

稍吃辛辣油膩、生冷食物、飲酒,或一進餐即會腹瀉,有的在腹瀉時或腹瀉前伴有腹痛、腸鳴,腹瀉後腹痛感會減輕,則可能是腸道功能紊亂。​

癌​

進食時有胸骨後受阻、停頓、疼痛感,且時輕時重者。這往往提示患者可能有食管炎、食管憩室或食管早期癌。​

飯後腹部脹痛,常有噁心、嘔吐,偶會嘔血,過去有胃病史近來加重,或過去無胃病史近期才發,且伴有貧血、消瘦、不思飲食、在臍上或心口處摸到硬塊,則考慮為胃癌。​

上述10種症狀解讀只作參考,不能作為診斷的依據。如果您真有胃腸不適的症狀,應儘早去醫院診治。還要囉唆一句,如果你此前從未做過胃鏡檢查,胃部不適反覆發作,即使醫生說不建議,最好還是做個胃鏡或腸鏡,這是萬無一失的做法。​

噁心​

飯後後出現泛酸、燒心、噯氣、胸骨後痛(平臥或身體前屈或腹壓增加時更明顯),要考慮胃食管反流病。​

飯後上腹痛,或有噁心、嘔吐、積食感。症狀持續多年,常在秋季發作,疼痛可能有節律性,如受涼、生氣,或吃了刺激性食物後誘發,可能是胃潰瘍。​

自制養生茶​

一、薄荷甘草茶​

功效:解熱消暑,有預防感冒奇效。​

成分:鮮薄荷葉10餘片,甘草5克,綠茶5克,太子參10克。​

做法:用500毫升開水,沖泡10分鐘後,濾去渣滓,加入適量白糖,調勻飲服,早晚各一次。​

二、菊花茶​

功效:清肝明目;有緩解眼睛勞損效用。成分:杭白菊5、6朵。​

做法:每日餐後,加少許蜂蜜沖泡飲服。​

三、金銀花茶​

功效:疏利咽喉、消暑除煩;有治療暑熱流感作用。​

成分:金銀花10克。做法:沸水沖泡頻飲。​

四、陳皮生薑茶​

功效:止咳化痰;有健胃消食保健功能。​

成分:陳皮20克,生薑片10克,甘草5克,茶葉5克。​

做法:先將1000毫升左右的水燒開,再將陳皮、薑片、甘草與茶葉投入,沖泡10分鐘左右,去渣,早晚飯後飲服。​

五、護膚養顏茶​

功效:護膚養顏;有改善乾枯皮膚妙用。​

成分:玫瑰花7、8朵。​

做法:用開水將玫瑰花沖泡,飯後半小時飲用。​

結語:​

有些時候,不要以為是一點點小事情,很可能是你的身體提前給你預警了,應該及時就醫,以防惡化。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國內最新調查發現,7成運動人口中,竟有3成過重、2成三高或代謝症候群。專家指出,運動不可偶爾為之,要當作生活習慣,若平時工作忙碌沒時間,可將運動融入生活,例如倒垃圾、通勤走路、做家事、走樓梯等,把勞動變運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20歲以上男女,共1200名,進行「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研究顯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病人,感染侵襲性肺炎鏈球菌的風險,為一般人的三到七倍;醫師提醒,尤其是在流感高峰期間,高風險族群就要特別小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提早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加以防範。一名70多歲的老先生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由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你會有口乾的困擾嗎?而且是口腔乾燥到受不了的程度!要小心,可能就是修格蘭氏症上身。由於口腔乾燥,很容易有蛀牙或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情況,並進而使牙齒掉落;所以,對於有乾燥症的病人,除了藥物治療外,該如何使口腔不乾燥,不讓口腔滋生細菌,就非常重要。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

閱讀詳情 »

許多女性朋友上廁所時,都習慣帶包衛生紙。開「大」無須說,開「小」也會擦得乾乾淨淨。然而,這個「講衛生」的習慣,在醫生眼裡卻有弄巧成拙之嫌。 衛生紙用的多是再造紙,其中可能挾帶大量致病菌,小便後用衛生紙擦拭下體,細菌很容易沾帶到外陰和尿道口。尤其是公共場所提供的衛生紙,質量通常較差,病菌數量大大增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