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震驚!!!身上的25個異狀,原來都是「太晚睡」造成的!看完你還敢熬夜嗎?

現代人因為工作壓力或其他因素,常有睡眠不足的問題,長時間下來,對身體造成極為嚴重的傷害
 
1.脾氣暴躁:當人們專注在做某件事情時,若因為意外的干擾而被打斷,會產生負面情緒;若睡眠不足,這種負面情緒更會被放大。
震驚!!!身上的25個異狀,原來都是「太晚睡」造成的!看完你還敢熬夜嗎?
 
2.頭痛:科學家至今仍無法找出背後的原因,不過有36~58%睡眠不足的人,醒來時會出現頭痛的症狀。
 
3.學習能力降低:短期記憶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重要關鍵,睡眠不足的人,短期記憶能力會減弱,也影響了學習效果。
 
4.體重增加:睡眠不足的人,體內荷爾蒙會失衡,不僅食慾增加,而且會更想吃高熱量食物,同時控制衝動行為的能力也會降低,這些因素加總在一起,導致體重快速增加。
 
5.視線不良:睡眠時間愈少,愈容易出現視覺上的失誤,甚至出現幻覺。
 
6.心臟疾病:根據研究,相較於睡滿8小時的人,每天只睡4小時的人血壓會高出許多,因此容易罹患心臟方面疾病。
 
7.反應遲緩:睡眠不足,也會讓你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變得遲鈍。
 
8.容易感染疾病:長時間睡不飽,身體的免疫力會下降,容易生病。
 
9.投資錯誤:根據研究,睡眠不足的人做出高風險的投資決策,導致經濟損失。
 
10.尿液變多:當人們沈睡時,身體會減緩尿液的產生;但若晚上睡眠不足,便會出現「過多夜間排尿量」的問題,必須頻繁地上廁所。
 
11.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便無法專注,容易分心。
 
 
12.疫苗效用減弱:如同前面所說,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因此若在這時候注射疫苗,效用也會大打折扣
 
13.口齒不清:根據研究,若連續36小時不睡覺,說話時容易重複使用相同的字詞、速度緩慢、含糊不清,有時候很像喝醉酒的人說話的樣子。(研究:說話15秒內沒重點,立刻出局!)
 
14.感冒上身:如果你三不五時,就被傳染感冒,可能是睡眠不足惹的禍。研究顯示,連續兩星期每天睡眠不滿7小時的人,感冒的風險是睡滿8小時以上的3倍。
 
15.腸胃問題多:睡眠不足,容易引起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syndrome)。
 
16.車禍風險高:事實上,睡眠不足的人開車,就如同酒駕一樣的危險,但卻常常被忽略。
 
17.性慾降低:睡眠不足會降低體內睪丸激素的分泌,導致性慾降低。
 
18.忍痛力降低:已經有研究顯示,若晚上睡眠不足,人體對於疼痛的敏感度會提高,同時對於疼痛的忍受力則會降低。
 
19.糖尿病風險提高:睡眠不足會影響體內的新陳代謝功能,因此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20.做事錯誤百出:缺乏充足的睡眠,導致精神不濟,也會增加工作的錯誤率。
 
21.癌症風險高:關於睡眠與癌症之間的關聯,目前的研究仍在初期階段,不過就目前的結果來看,睡眠不足確實會增加罹癌的風險,特別是大腸癌與乳癌。
 
22.容易健忘:睡得愈少,愈容易健忘,老年時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會增加。(做對3件事 治好健忘症)
 
23.基因干擾:2013年最新的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干擾基因的正常活動,如果連續一星期每天睡眠不足6小時,會有超過700種基因的活動出現異常,包括與免疫力和壓力有關的基因。
 
24.情緒低落:科學家的臨床研究顯示,晚上睡眠品質好的人,情緒較為正面;若睡眠品質不佳,也會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情緒。
 
25.死亡風險高:長期睡眠不足的人,最大的風險就是,在短時間內死亡的風險明顯增加。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日本朝日電視台,1名23歲晨間新聞女主播増田紗織,播報新聞時突然語塞,看著字詞卻講不出話,努力想要講出什麼卻越吃力,合作男主播橫山太一見狀立即接續報導,日本網傳疑似腦中風,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劉子洋指出,無法直接判定女主播語塞原因,但年輕人腦重中風沒有想像中少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反覆性流產竟是自體免疫失調引起,而不是和子宮有關!一名36歲林小姐婚後備孕兩年,卻沒有消息,然後試了幾次人工受孕以及試管嬰兒療程,雖然有幾次成功受孕,但都是懷到大約八到九週的時候就流掉,直到前往免疫風濕科就診才找到答案。 懷孕過程屢次流程 免疫不正常所造成 「這次也是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國內罹患糖尿病人數日漸攀升,大多民眾使用家用血糖機自我血糖監測,以減少其他併發症。血糖機在我國屬第2等級醫療器材管理。認證照看說明  聰明選購血糖機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消費者,選購血糖機時,須在持有藥商許可執照之店家購買,且為確保民眾選購合法血糖機並正確使用,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因為一封遺書,讓我勵志成為臨床心理師!」曾獲第一屆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優秀青年臨床心理師獎」的黃天豪,擔任災難與創傷、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催眠治療等領域的專家委員,於醫院任職十年後,轉往治療所服務,並走入社區、學校深耕專業,希望情緒教育從小扎根,並期盼「臨床心理師」這個職...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