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食藥署追追追,基改、食品添加物需登錄

103年是食品業最「黑」的一年,不僅黑心食品爆個不停,包括油品、泡麵、豆乾、糕餅、豆製品都被「黑」了,相關廠商信譽也跌到谷底,衛福部食藥署亡羊補牢,在103年最後一天、12月31日起,直至明年初,對食品工廠實施「非登不可」、強制檢驗、第三方驗證、「非追不可」等措施,希望黑心食品不要再來了!
食藥署追追追,基改 食品添加物需登錄
‧5大加工食品強制檢驗
近年油品、飲料、澱粉使用違法添加物等事件層出不窮,食藥署先後強制食品添加物業者於103年5月1日前、食品油脂輸入業者於10月31日前登錄;10月31日起,並強制資本額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的食用油脂製造工廠自10月31日起實施檢驗材料到成品的檢驗。

為防杜食心食品流竄,食藥署從103年12月31日起,將「水產食品工廠」、「肉類加工食品工廠」、「乳品加工食品工廠」、「食品添加物之製造及輸入業者」、「特殊營養食品業者(取得查驗登記者)」等5大類加工食品列入第二波強制檢驗的範圍,業者需定期自主檢驗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每季」或「每批」至少進行一次強制檢驗,這些類別食品包括罐頭肉類、重組肉、乳製品、包裝火鍋料以及重症或慢性病人使用的管灌食物或流質營養品等,未依規定執行強制性檢驗,可處以最高300萬元罰款。

‧罐頭業者第三方查核
食藥署再接再厲,規定103年12月31日前,領有工廠登記、商業登記或公司登記的製造、加工、餐飲、輸入及販售食品業者(含塑膠食品容器具包裝、製造、加工及輸入業)都必須向該署「食品業者登錄平台http://fadenbook.fda.gov.tw)」完成登錄。

‧民國104年1月1日起,還將強制罐頭食品製造業者需接受第三方驗證機構到工廠實地查核,證明符合食安法及相關法規規定;2月5日起,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標示基因改造字樣的食品、標示非基因改造字樣食品、水產食品、肉類加工食品、乳品加工食品、餐盒食品、食品添加物等8大食品類別業者,則需建立從原料至產品製造及流向紀錄,希望透過這些「非登不可」、「非追不可」措施,讓黑心食品絕跡。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照/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醫院是防疫第一線,各大醫院無不加強門禁管制,為了達到「全程零接觸」,醫院甚至搬出人臉辨識系統,醫護人員在上傳五官清晰照片、完成建檔後,只要「刷臉」,甚至不必脫除口罩,就可以同時完成人臉辨識、測量、記錄體溫以及開啟自動門進入醫院,不必擔心輸入...

閱讀詳情 »

▲(照/醫檢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在全球新冠肺炎風暴之下,迄今還能穩穩守住防線,第一線醫護團隊居功最大,但其中有一群「拆彈部隊」卻鮮少被社會關注,他們就是身處防疫最前線的醫事檢驗師,尤其日前清明連假各地景點人擠人,收假後首日檢驗案件就爆衝至單日1千8百多人的高點...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慢性病患面對新冠肺炎(COVID-19)威脅更大!不僅中國最新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比一般患者高出8倍,在台灣,國內迄今6名死亡個案當中,就有3人具有糖尿病病史,國健署今(16)日提供一份糖尿病患專用「自主健康管理清...

閱讀詳情 »

近日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似有緩和的趨勢,但提醒民眾仍勿掉以輕心。出行除了注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外,國民健康署也叮嚀日常飲食烹調須留意6大要點,包括處理食材前後應用肥皂洗手、生熟食分開處理、食材宜煮熟後再吃等,多一份小心,就能多一份安心!  防疫期間經常在家、減少外出,在家料理的機會增加,更要注意食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