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51歲明金成心肌梗塞驟逝 壯年人最怕5大未爆彈你中幾個?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演而優則導的導演明金成昨深夜突發心肌梗塞,緊急送醫後不治,51歲正值壯年卻驟逝,醫師提醒,只要身上有「高血壓、肥胖、糖尿病、抽菸、家族病史」這5項健康問題者,千萬要留意,尤其冬天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只要遇到氣溫變化過大,都可能引發急性發作。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天氣變冷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容易間接引發急性心血管疾病,尤其要注意預防的是「中風」及「心肌梗塞」。

心血管疾病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其中「心肌梗塞」更是一種急性且嚴重的心臟疾病,當供給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被血管內的斑塊阻塞,導致氧氣和養分瞬間無法輸送,就造成心臟組織永久受損壞死,嚴重時可能會發生休克或死亡。

錢政平提醒,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常伴隨有:胸口疼痛、胸痛廣泛性疼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一旦發現自己或他人出現疑似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的情形,務必爭取時間盡速就醫。

錢政平進一步點出,有5大健康問題跟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平時就要千萬留意,因為有些早期無症狀,無法靠自身察覺來判斷,唯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才能幫助檢視真實狀態,降低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及減少對生命的威脅。

1. 高血壓: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血壓高者發生心臟血管疾病危險性的估計與分類,高血壓是心臟血管疾病最要的危險因子。106到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40歲以上更達38%,高血壓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若長期高血壓且未按時服藥,一旦發生血壓突然升高,就容易引發心肌梗塞。

2.肥胖:當腹部過度肥胖、內臟脂肪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肥胖也容易引發高血脂以及高膽固醇症,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升高,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身體質量指數 (BMI)是體重控制的參考指標,BMI數值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態。腰圍則是,成年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易引發大小血管病變,當冠狀動脈開始出現硬化、血管阻塞,導致造成心臟缺氧,引發心肌梗塞。

4.抽菸:菸含有尼古丁等物質會加速動脈硬化,讓血液黏稠、血管缺乏彈性,進而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就曾發表過菸害報告,直指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

5.家族病史: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史者,發生心血管疾病會比一般人風險來的高。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年後首波第三劑預約3小時湧28萬人 莫德納最搶手「還剩61萬劑」

地方高標準「一人確診全校停課14天」 陳時中說話了:稍嚴格了一點!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編輯部記者梁少珊   諮詢專家林孟穎中醫師 以中醫觀點來看,是哪些因素造成脂肪肝?鼎妍中醫診所院長林孟穎分析,最大宗為「脾虛+濕盛」 「酒、酪、肥、甘易生濕」 指的是酒,尤其是生啤酒;酪,奶類製品,例如牛奶、起司、乳酪;肥,高熱量的飲食,例如油炸物、過多帶殼海鮮;甘,...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能體會從小眼睛就看不清楚、到了晚上什麼都看不見、或視線可以看到遠方卻看不見腳下的恐懼嗎?在台灣,約有400名患者因罹患罕見的早發性眼病——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IRD),造成視力、視野受損,嚴重恐一生都會失明。 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自明年1月1日起,針對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及衛生福利部業管的24類場所,所有工作人員都須打滿兩劑疫苗才能上工,引發政府能不能強制人民打疫苗的質疑,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6)日再發金句,強調「新制並非強迫大家接種,而是要求...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已經超過一個月未見任何一例本土確診病例,但境外移入卻是不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10例COVID-19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且這10例境外移入個案當中,僅有1名越南籍男子沒打過疫苗,其餘9人全都是突破性感染。 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