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6/7大解封「後疫情時代」如何過好生活? 專家一招助恢復生活平衡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儘管台灣疫情相對穩定,但後疫情時代,除了原本可能會出現的不安與焦慮、擔心外,也可能因為工作被限制或取消而打亂了原來的生活作息,職能治療師建議,此時,不妨藉機檢視自己生活型態,利用「圓鐘圖」檢視生活是否達到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及休閒娛樂、自我照顧8小時的平衡。

連續45天沒有本土個案之後,台灣6月7日將全面生活大解封,即將進入後疫情時代,而防疫新生活運動除了個人防護仍不可少,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之外,如何做好生活調整,重拾健康的生活,也十分重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淑君表示,職能治療的「職能」指的是每天所有日常生活活動,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及工作、娛樂、休息等。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職能治療師賴冠宇建議,透過一天職能的檢視來維持自己身心平衡是很重要手法。檢視方式很簡單,只要拿出一張紙和一枝筆來做練習,在紙上畫下一個大圓鐘,將一天的每個小時及活動均詳細列出,在圓鐘下方寫下工作、休閒娛樂、睡眠休息、自我照顧和其他5大類別,並計算各類別的總時間,檢視一下自己「職能」是否有達到平衡。

但工作8小時、睡眠休息8小時,休閒娛樂、自我照顧及其他8小時,要如何落實呢?賴冠宇說,不妨先列出原來預計的工作或規劃,再重新一一檢視其重要性或急迫性,此時可能會發現其實真正需要立即處理的事情有限,有許多非必要的工作或活動可以先略過,在做完必要的安排後,心就可以先安定下來。

賴冠宇強調,接著再以維持自己的生活常規,不要被疫情衝擊原本維持平衡的生活為原則,尤其,在疫情時期造成情緒焦慮、不安感時要善待自己,留出時間休息,讓自己平靜,重新調整生活。

在自我照護部分,專家提醒,可以每天安排一些自己喜歡的活動以維持健康。如果無法外出,以可以在自己家裡就能完成的活動較適合。且每日至少運動半個小時,以強化自己的免疫系統及心肺功能。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突破!長庚研發單株抗體能抗武漢、美歐病毒株 抑制病毒能力98%

菸害大警訊! 青少年抽電子煙增5成、紙菸吸菸率10年首度上升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體育署國際及兩岸運動組長許秀玲對媒體表示,在申辦世界沙灘運動會的會議中及會議後,台北沒有提出或諮詢有關2030亞運的申辦事宜,某體育界人士向記者質疑:「哪有國家不強力說服自己的城市爭取?甚至應該補助才對,爭取到了是我們整個台灣的光榮。」 該人士接著批評:「去年因亞洲...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林欣穎、康弘昌/桃園報導 新冠疫情持續衝擊全球,台灣作為首先建立醫療防護體系的國家之一,也早早運用在地資源與企業合作模式,共同來建立台灣自己的防疫生產線,甚至在供應我國需求無虞之後,還可以援外協助友國。聚紡與興采此次利用旗下專利的機能布料技術投入防疫資源生產,組織防疫國家隊,桃園市長...

閱讀詳情 »

耳鳴會影響心理與人格 耳鳴介紹: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指出耳鳴影響約15%的人口,且與焦慮、噪音等因素有關。它不被定義為疾病,它其實是大腦聽覺系統產生的一種症狀。許多疾(包括老化)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症狀。凡是沒有「音源」而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我們所稱的「耳鳴」。它有時只發生...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推動公共場所禁菸多年,根據國健署最新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法定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雖然已經降至5.4%,但非禁菸的室外公共場所仍高達45.6%,其中最常暴露的場所就是「馬路上、街上、騎樓等戶外通行場所」(占26.3%...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