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66歲婦正面迎對ITP 不再因類固醇副作用問題卡關

66歲婦正面迎對ITP 不再因類固醇副作用問題卡關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66歲的吳女士10多年前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又稱為ITP),在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情況下,這十年來她陸續被診斷糖尿病、肺結核及骨質疏鬆,身高也因此矮了將近十公分。

原先血小板控制在10萬(/uL)上下,但近期卻逐漸下降,甚至小於2萬(/uL),並出現皮下出血的症狀。此時,她主動提出接受脾臟切除的想法,然而在脾臟切除後,血小板數值仍未改善,在醫師評估下,改以血小板增生劑治療,血小板數值回復到45萬(/uL)以上,收治該名患者的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林耘曲表示,雖然數值回升,不過使用血小板增生劑須密切觀察,留意血栓副作用。

治療目標:控制出血、提升血小板數值

林耘曲醫師說明,ITP易引發凝血異常、出血不止,當腸胃或大腦出血,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的選項日漸增多,若患者願意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便能減少出血,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ITP治療分為兩部份:控制急性出血與慢性提升血小板。」林耘曲醫師分析,當出現急性出血,必須先止血。此時可輸注血小板,合併類固醇治療,嚴重時可考慮給予免疫球蛋白,不過只是應急,當問題緩解,還是必須穩定用藥維持血小板數量,患者才不會面臨反覆出血的情況。

美國血液學會:類固醇使用不宜超過六週

美國血液學會建議,成年的ITP患者若無症狀,但血小板數量少於3萬(/uL),建議開始接受治療。在這階段,第一線治療用藥仍以類固醇為主,不過長時間或反覆使用類固醇的患者可能出現胃出血、血糖偏高、體重上升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所以類固醇使用時間不宜超過六週。

當ITP治療超過3個月,病情還是未見改善,或類固醇藥物無法如期停藥,醫師就會建議接受第二線治療。而根據臨床實驗結果,慢性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病患使用血小板增生劑後,多數的ITP患者病情能獲得緩解,甚至有些患者停藥後就沒有復發跡象。林耘曲醫師提醒,血小板增生劑的副作用包括腹瀉、頭痛、疲倦或肌肉痠痛等,用藥後若有不適,應與醫師討論。

尋找血液科醫師諮詢 診斷最精準

林耘曲醫師也叮嚀,民眾若懷疑罹患ITP,可至血液科或血液腫瘤科門診接受詳細檢查。此外,除了積極治療、按醫師指示用藥,平常也要注意正常作息、適度運動,且避免使用來路不明藥物或過度飲酒。

TW2201161400

【延伸閱讀】

你會挑食嗎?營養師:你不愛吃的「7種菜」其實超營養

Omicron突破性感染 混打第三劑疫苗有用嗎?專家這樣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56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每18分鐘就有1人中風,且每年約3萬人腦中風,其中每10位腦中風患者中,就有兩位長期癱瘓臥床,也成為家庭照護上的沈重負擔;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戴龍偉指出,目前能採以重覆經顱磁刺激治療,以改善患者症狀,這也是透過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復健科蔡泊意主任曾公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日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幹事長譚德塞,在日內瓦記者會上,指稱台灣過去長達三個月對他個人的人身攻擊與死亡威脅,更直指自己遭受「種族歧視」。除總統和外交部的官方迅速回覆外,醫界組織台灣世衛外交協會常務理事盧道揚醫師和青年代表林薇皆發表回應。林薇更以全英文影音說出自已的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新冠肺炎席捲全世界,由於沒有專門藥物,讓治療相當棘手困難,許多免疫力不佳的病患重病死亡。中研院與科技部在經費贊助下組成團隊,篩選出新冠病毒的主要蛋白酶(main protease,又稱3C-like protease)抑制劑,未來有機會發展成新冠肺炎藥物,拯救全球患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019年底,新冠肺炎從武漢開始蔓延,短短三個月間,已肆虐全球。台灣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醫療人員的竭力投入,以及全體同胞配合防疫政策之下,持續面對新冠肺炎的挑戰,現階段更要留意避免爆發大型社區感染。老年人免疫系統較弱 「平、常、心、轉、動」助防疫到目前為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