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7成癌友「就醫不便」想放棄⋯癌症基金會推交通補助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7成癌友「就醫不便」想放棄⋯癌症基金會推交通補助

偏鄉癌友就醫不便,使最終治療成效及命運大不相同。據統計,台灣5成以上偏鄉地區癌友,前往醫院接受治療至少需花費4小時車程;近7成曾因交通不便而萌生中斷治療念頭,距離成為就醫延命阻礙。尤其東部及南部地區幅員較廣,大眾交通運輸不便,醫療院所佔比低,翻山越嶺的漫漫就醫長路,讓偏鄉癌友們感到身心俱疲,寧可選擇放棄治療。


口腔癌第4期的林先生,清晨5點趕著出門,為的是要搭上第一班公車,從台東到花蓮慈濟醫院做化療,每周固定一次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每次療程至少3個月。林先生為了治療癌症,必須跨縣市就醫,從家裡到醫院距離100多公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再轉乘,來回車程至少需花費6小時,還不包含在醫院就診等待的時間。每次化放療結束,忍受著越來越強的藥物副作用,還得拖著疲憊的身心等車轉乘才能回到家,使林先生腦中常常浮起放棄治療的念頭,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撐多久。

逾6成偏鄉癌友就醫需「翻山越嶺」,恐放棄穩定治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癌症患者經常須接受化療及放療,每2到3周的化療已讓癌友疲憊不堪,若是加上放射線治療,每天1次,每周5次,療程約1至2個月,密集的治療過程讓副作用更加強烈,常有噁心、嘔吐、疼痛或嚴重的疲憊席捲而來,長途往返就醫更易加劇身體因藥物副作用所產生的不適,大幅增加路程上的危險,使偏鄉癌友穩定就醫穩定接受治療,甚至成為一種奢求。

蔡麗娟進一步提到,每天就醫的舟車勞頓對癌患已是疲憊不堪,更何況是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年長癌友們,偏鄉交通不便,大眾運輸少之又少,趕著一天1、2班的巴士,下車了再轉乘,就醫之路比你我想像的還要遠。
甚至在南部及東部地區,更分別有超過6成及7成的癌症病友,常常是無人陪同的情況下獨自就醫,千里迢迢到醫院接受治療,結束後還得趕搭上回家的巴士;甚至自行騎乘機車,翻山越嶺經過漫漫長路後才能到家得以休息,這樣的就醫路程,讓偏鄉癌友們感到身心俱疲,最後寧可選擇放棄穩定的治療。

蔡麗娟指出,對偏鄉癌症病友來說,交通是一個隱形的必要需求,相較於疾病與治療,患者就醫過程的交通時間與金錢困境,常不為人所關注,卻是影響穩定就醫的關鍵因素。台灣癌症基金會多年來持續推廣銀髮偏鄉就醫,針對居住於大南部、宜花東等偏鄉地區60歲以上的癌友,提出癌症治療交通補助專案,只要住家距離醫療院所10公里以上,且每月至少回診治療一次,每名癌友可申請8,000元的交通補助。

蔡麗娟呼籲,一般民眾若想貢獻一己之力,可響應台灣癌症基金會的小額捐款,一起幫助更多銀髮癌友,走出治療的交通困境,幫助偏鄉病友穩定就醫,讓他們的康復之路不再遙遠。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從桃園擴大到北北基、新竹等鄰近縣市,引起不少民眾擔心,就怕會影響到即將到來的年節計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表示,若以電玩遊戲比喻,Omicron變異株就像「繁殖力超強的哥布林」,不能讓它大量傳播造成超大規模疫情,即使重症率不高,若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個月大的女嬰,出生後這幾個月,吃得好也睡得好,還算乖巧好照顧,生長曲線和發展都不錯,但是媽媽卻是十分擔心,原來一解開衣服後,可以看到小女嬰身上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鮮紅色草莓」,血管瘤叫人怵目驚心,最大一顆還超過2公分,究竟面對越來越大的嬰兒血管瘤,該怎麼辦?醫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家裡活潑可愛,一到學校卻都不講話,孩子出現這種狀況,小心是兒童社交障礙!4歲的小臻(化名)就有這樣的現象,家裡唯一孩子的她,在還沒上幼稚園之前都是媽媽全職在家帶她,滿4歲後開始在家附近的幼稚園就讀,可是才去了兩個禮拜,每天早上起床就一直哭鬧,不肯去學校,一問才發現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已經持續2年多,台灣本土疫情相對國際來得緩和,站在防疫第一線的醫療人員絕對是最大功臣之一,其中林口長庚醫院就負擔了全國17%的重症,且呼吸器數量占全國21%、葉克膜43%,檢驗量能更占全國24%,堪稱是重點醫院,林口長庚醫院今(20)日就推出國內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