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87歲阿嬤一走就昏 無縫線瓣膜讓她出國看孫

87歲阿嬤一走就昏 無縫線瓣膜讓她出國看孫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高齡87歲的林阿嬤,簡單行走就會胸悶與昏厥,幾次反覆住院後被診斷為退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在聽完醫療團隊建議使用最新的「無縫線瓣膜」後決定手術。目前術後已超過1年,恢復良好,症狀解除,甚至還計畫要到美國探視孫子!

導管置放仍有相當比例的併發症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系主任蔡峰鈞指出,經鼠蹊部股動脈導管置放主動脈瓣膜,是近幾年來相當熱門的技術,不用把心臟打開即可解決病患問題,但仍有相當比例的併發症發生,如瓣膜側漏(8~10%)與需要植入心臟節律器(20~25%);同時置入的瓣膜使用年限仍未確定,讓這項新技術目前仍侷限在高齡(>75歲)與中、高手術風險(美國手術風險評估分數>4)的病人,還未能普及到所有年齡層。

無縫線瓣膜的傷口明顯較小

對於手術風險不高或較年輕的病患,但也希望能獲得與經導管置放一樣的術後恢復,長庚心臟外科引進「無縫線瓣膜」的創新手術,與傳統手術一樣會將鈣化的瓣膜切除,減少側漏發生機會,再利用與經導管置放瓣膜類似的金屬支架與主動脈環固定,不須縫合即可完成手術。

雖然無縫線瓣膜手術傷口(6~8公分)與傳統開心手術(20~25公分)相比明顯較小,但仍需體外循環與開心手術,還是有存在的風險與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根據歐洲2013年在這項技術上市後的再評估報告:統計248位平均年齡為76.1歲的病患,發現接受無縫線瓣膜手術後,在平均107天的追蹤期,存活率為98.0%;其中瓣膜側漏(1%)、術後出血(2.8%)、腦栓塞(1.4%)、心內膜炎(1.6%)與日後需置放心臟節律器(6.1%)等術後併發症。

無縫線瓣膜適合50歲以上

目前無縫線瓣膜的適應症年齡與經導管置放相比較低,只要50歲以上的病人希望置換生物性瓣膜、不想終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病人都適用。但如果會對記憶金屬(鎳鈦合金)或牛膠原蛋白過敏者、主動脈瓣膜根部太大(>27mm)或太小(<19mm)者並不建議使用。

稍微活動就胸悶 應至心臟內外科評估

當家中長者抱怨稍微活動就會胸悶甚至發生昏厥的現象時,心臟主動脈瓣膜退化造成的狹窄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可至心臟內、外科門診接受進一步評估。如果檢查結果確認而建議接受手術時,也不用太緊張;因為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可以依病患情況而提供最適合的治療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70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45歲婦人,近來常有尿不出來現象,去診所就醫經由導尿來治療,但卻持續出現排尿不順的問題;她因而進一步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這位婦人的子宮不但長了大肌瘤,且因肌瘤壓迫到膀胱,造成尿道彎曲,才會讓患者無法順利排尿。這名婦女平時就有頻尿現象,但某次卻因不明原因無法排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64歲的劉小姐,患有家族遺傳糖尿病,近期出現運動衰弱和感覺喪失的狀況,還伴隨不適當的承重現象和足部結構變形,造成足部疼痛痠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復健科主任孫丕昌表示,足部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可能造成患者失能,甚至死亡;糖尿病患者應特別留意足部病變,早期發...

閱讀詳情 »

本應是簡單的手術,卻在體內發現一截發臭的橡皮條。2月2日,家住成都市靜安路的曹先生又一次翻出女兒小靜(化名)的各種病歷。他說,去年11月,20歲的小靜曾在錦江區婦幼保健院做過三次陰道膿腫切開引流手術,術後不見好轉,又輾轉兩家醫院治療,但都沒有再做手術。2015年1月5日,因為病情復發,小靜在另一家醫...

閱讀詳情 »

為了逃避可怕的產痛,許多準媽媽選擇了剖腹產,的確,剖腹產可以減輕分娩時的疼痛,但是,專家提醒我們,剖腹產的後遺症比產痛更可怕。 後遺症一:影響母子感情 美國研究人員對產婦作腦掃瞄後發現,自然分娩的母親對孩子的哭泣更為敏感,而剖腹產則可能致使產婦母性行為減少。 研究結果顯示,自然分娩刺激產婦子宮頸和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