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Omicron威脅性多大? 英公衛專家:3大關鍵點密切注意

Omicron威脅性多大? 英公衛專家:3大關鍵點密切注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外電報導】Covid-19疫情又有新進展,新的變種病毒Omicron在南非現蹤,引發全世界關注,不少國家已經實施相關防疫措施以及邊境封鎖嚴管政策,許多科學家、醫師都擔心這一支變種病毒將取代Delta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株,究竟Omicron的威脅性何在?英國《衛報》指出,根據南非目前有限的研究調查,Omicron具有很強的傳染性,但是否成為優勢病毒株仍有待觀察,並由愛丁堡大學全球公共衛生主席Devi Sridhar,提出三大必須嚴加注意的關鍵點。

Omicron比Delta威脅更大的地方

最初稱為B.1.1.529,因過去在南非豪登省的病例數激增,引起醫界關注,最早的樣本於11/11取得,專家認為,會發生異常突變,很有可能是在免疫低下的人(例如愛滋病患者)慢性感染期間出現的,而現在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定義為高關注變異株(VOC),並以希臘字母稱之為「Omicron」。台灣衛福部指出,高關注變異株所代表的涵意為,「有可能降低抗體的中和能力、增加病毒的傳播力或疾病嚴重性,且可能影響現有診斷工具。」

Omicron變種的「棘蛋白」上有32個突變點,遠比Delta突變點多出2倍,如此戲劇性的數字變化引起科學家擔憂,這也代表之前所接種的疫苗恐怕效力不彰。而目前僅僅對於突變點的了解,科學家就預測這支變種病毒有可能會再次感染已經染疫過的人。

英國公衛專家提出 嚴加注意「3大關鍵點」

Devi Sridhar表示,目前科學家們正在評估三項數據,才能判斷這支新的變異株會在未來的6-12個月內對全球產生的影響。

(一)傳染力強度

目前還無法確切證實Omicron的傳染力強度,但以目前南非案例來看,從11/16為273例,不到一個月迅速激增為1200多例,其中80%患者來自豪登省,科學家初步認為Omicron已成為當地的強勢病毒株,且南非整體的R0(基本傳染數)值為1.47,但在豪登省卻為1.93,然而Devi Sridhar認為,雖然在南非的數據中具有高度傳染性的跡象,但是否真的會成為強勢病毒株,仍有待觀察。

(二)是否容易引發重症?

目前尚無Omicron造成症狀的嚴重程度有確切資訊,這是因為感染後引發重症且進行研究調查通常需要數週的時間,才有辦法得到明確結果,不過Devi Sridhar目前認為,在「樂觀」的情形下,Omicron可能會輕症化,變得像普通感冒,且就目前的南非的調查顯示,也大多是以輕症感染居多。

(三)影響疫苗的保護力

Omicron有可能會降低提苗的保護力,但這只是理論上的預測,目前各大生產疫苗的國際廠商都在積極研究Omicron對於疫苗抗體的影響,因此還是呼籲各國務必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甚至是接連進行施打第三劑疫苗,而Devi Sridhar表示,現有疫苗能不能對抗Omicron不是最重要的,重點在於盡可能截斷傳播鏈,並且要接種疫苗和提升免疫力來保護自己,配戴好口罩、勤洗手消毒,減少群聚,是目前對抗Omicron侵襲的最好方式。

文章來源:

《The Guardian》

How bad will the Omicron Covid variant be in Britain? Three things will tell us

Omicron: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new Covid variant

【延伸閱讀】

寶寶在肚子裡會哭嗎? 他可能正進行「哭的練習」

治療運動傷害不能拖! 自體軟骨修補系統打造新「膝」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05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趙敏圖片/陳德信常聽人家說冬天適合進補,但夏天其實也可以吃補。炎炎夏日濕氣重,容易大量出汗與排尿,也常感到食慾差或疲累沉重,中醫認為會耗氣傷陰。中醫常說「暑必夾濕」,濕使人在夏季容易疲憊昏沉。《黃帝內經》提到,春、夏、秋、冬四季有分別對應滋養的五臟,夏、秋兩季之間還有一個「長夏」...

閱讀詳情 »

      乳房是女人身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她在帶給女人美麗性感的同時也是各種女性疾病的源頭,女性乳房的顏色也是女人身體是否健康的信號,乳頭的不同顏色則透露出女人生理性變化,學會自我檢查乳房,瞭解乳房顏色裡的健康秘密對女人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女子妊娠後,從早...

閱讀詳情 »

出處/康健雜誌作者/林慧淳圖片/康健雜誌胃病雖然不是大病,但惱人的腹脹、胃痛纏身,這個不敢吃、那個不能碰,怎麼解決?飲食習慣是消化系統健康的關鍵,而胃部長期不適的人,更該慎選食物種類,以減輕症狀、加速恢復元氣。許雲卿營養師指出,腸胃不好時飲食以溫和為最高原則,必須避免刺激和油膩的食物,烹調方法以蒸、...

閱讀詳情 »

  中醫很早就用大棗治病,我國最早的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從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到現在的國醫大師,治病都離不開大棗。 中醫很早就用大棗治病,我國最早的藥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為「上品」,從醫聖張仲景、藥王孫思邈,到現在的國醫大師,治病都離不開大棗。現代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