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WHO調查指出 造成年輕族群失能的頭號公敵是偏頭痛

WHO調查指出 造成年輕族群失能的頭號公敵是偏頭痛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頭痛是國人相當常見的病症,根據流行病學的統計,約有7成的人在過去1年內曾發生頭痛症狀,有1成的人則是在經歷難以忍受的頭痛後,診斷為腦瘤。由此可知頭痛雖然是個發作頻繁的症狀,但真正有嚴重問題的極為少數。

 

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宏表示,有偏頭痛問題的病人,多半都是因為沒有得到適當的醫療。現在針對偏頭痛也發展出較多元的治療方式,因此若是有相關問題的病人可以和醫師討論出合適的治療方針。

 

根據國際頭痛協會的最新頭痛分類標準,主要把頭痛分成2大類。第1類是原發性頭痛,也就是沒有其他致病因素的頭痛,絕大部分(約百分之90)的頭痛病人屬於此類,包括偏頭痛、緊縮型頭痛、叢發性頭痛及其他原發性頭痛;第2類是次發性頭痛,續發於其他疾病造成的頭痛,如腦內結構性病變(外傷、血管疾患、腫瘤等)、感染、藥物或其他身體疾病。

 

該如何區分頭痛是屬於原發性還是次發性呢?醫師通常會先進行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再依照病人狀況來安排進一步的檢查,例如:血液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等,排除可能為次發性原因。另外,可經由「SNOOP」的口訣判斷是否有次發性頭痛的可能:

 

S(Symptoms):症狀:頭痛合併如發燒,體重減輕或全身倦怠等症狀。

N(Neurological):神經學症狀或徵象:頭痛合併意識改變、手腳無力、言語不清等。

O(Onset):發作樣式:突然間發生,瞬間就劇烈疼痛。

O(Older):年紀較大的病人:出現新產生或漸漸惡化之頭痛。

P(Previous):原本舊有的頭痛其發作頻率、強度、時間、特徵改變。

 

若是有以上這些情況,則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偏頭痛是原發性頭痛的其中1種,在台灣因為頭痛就醫,且被診斷為偏頭痛的病人約有6成。15歲以上成年人中約1成的人有偏頭痛困擾,女性為男性的3倍。當偏頭痛發作時,除了疼痛難忍外,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或怕光怕吵的症狀。病人平均每周約有4到8小時會因此無法工作,嚴重干擾工作及生活品質。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偏頭痛是造成年輕族群失能(disability)的首要原因,影響深遠。

 

偏頭痛發作 可分4個階段

 

第1個階段(前驅症狀期):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天,有憂鬱、躁動不安、疲勞、打呵欠、頻尿、噁心、失眠等症狀。

 

第2階段(預兆期):時間為5至60分鐘,有閃光、視力喪失、身體麻木、臉部麻木、無法言語等症狀。

 

第3階段(發作期):時間為4至72小時,有單側頭痛、噁心、嘔吐、食慾減低、怕光、怕吵等症狀。

 

第4階段(發作後期):時間為24至48小時,有注意力變差、筋疲力盡、憂鬱情緒、欣快感。

 

偏頭痛將依發作天數的多寡分成陣發性偏頭痛(約占9成)及慢性偏頭痛(約占1成)。每月頭痛天數小於15天為陣發性偏頭痛;反之每月頭痛超過15天且連續3個月以上,又超過8天符合偏頭痛診斷,則可診斷為慢性偏頭痛。陣發性偏頭痛病人每年約有2至3%會轉變成慢性偏頭痛。

 

偏頭痛的治療可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治療目標皆為緩解症狀,盡早恢復正常工作及生活。非藥物治療的部分包括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喝水2,000至2,500cc/天、規則運動,飲食忌辛辣、煙燻食物、菸酒、起司、巧克力、柑橘類等。多吃含鎂食物(堅果、疏食等),避免氣候溫差過大,減少壓力、緊張或焦慮情緒。

 

偏頭痛專一藥物有2種,1種為翠普登(Triptans)藥物,另1種為麥角胺藥物(ergotamine)。由於健保規範每月不可大於8顆,因此如符合偏頭痛診斷,且每月發作不超過4次者,可以跟醫師討論適時服用此類型藥物緩解症狀。其他常用的藥物,如普拿疼、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複方止痛製劑、止吐藥、類固醇、嗎啡類藥物等,對於急性止痛都有助益。

 

偏頭痛的預防性藥物,可以幫助降低頭痛發作次數及增加止痛藥物效用,一般預防性藥物的效果約可降低5成左右的頭痛次數。若因為偏頭痛發作影響生活品質、頻繁的發作(每月發作次數大於4次,每月天數超過8天)、急性藥物治療失敗及可能進展成慢性偏頭痛者,都建議服用預防性藥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輻射會致癌嗎?這是國人的迷思。醫師指出,輻射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常引起民眾恐慌。但事實上,輻射是可以測量得到的,唯有過量才會有致癌的可能;而依目前法規:民眾1年接受1毫西弗劑量以下是安全的、是不會致癌的。 鄭孝義主任指出,低劑量輻射安全性高,不會造成癌症。(圖片提供/臺中醫院) 臺中醫院核醫科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且民眾對此疾病知識有限,臨床上常見病患本身不知道患有慢性腎臟疾病、聽到要洗腎就認為人生已毫無希望;其實,只要好好按照醫療團隊的控制及治療,就能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因此充足了解慢性腎臟病是對抗疾病的第一步!維持健康飲食與運動 洗腎生活仍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今年2月某日下午,土城廣福派出所員警何思瀚執班時,接獲未顯示來電號碼的報案電話。話筒中傳來一位婦人痛苦微弱的聲音,說是已經喝下農藥決定輕生。何員立即向副所長謝英山報告。謝英山馬上調出電話錄音並與同仁詳聽推論出5個地址,隨即指派同仁兵分五路趕往救人。終於在其中的一處發現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一名40歲的劉先生,在前幾天於睡夢中心跳停止過世,故無法回診治療,也來不及和家人說聲再見;醫師看了劉先生的病歷資料,發現心臟超音波的報告顯示是「肥厚型心肌病變」。心因性猝死年輕族群佔多數 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血管科林廷澤醫師表示,心因性猝死的定義是因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