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弟弟」長期發紅,竟是癌上身 | 早安健康NEWS

「小弟弟」長期發紅,竟是癌上身 早安健康NEWS

43歲張先生,已婚,育有2子女,因自覺包皮發紅,且排尿疼痛持續20天而就醫,物理檢查發現,陰莖發紅,末端疑似有腫塊被包皮披著,沒有流血或流膿,由於有包莖,包皮無法翻開檢視,建議包皮切開並做病理切片。

手術將包皮背部切開後,發現龜頭下方繫帶處,有一個2×2.5×2公分表面充血,有如繡球花般外型的紅色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陰莖鱗狀上皮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

46歲高先生,已婚,發現陰莖有會痛的腫塊已持續兩年之久,檢查發現有包莖,包皮上有一腫塊,龜頭左側有一缺陷處。手術進行包皮環切及病理切片,發現罹患陰莖癌。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指出,陰莖癌發生率在亞洲高於歐美,其中鱗狀上皮癌佔95%。罹患此症的危險因素有:感染、衛生及受傷、其他。在感染方面,有40%陰莖癌患者有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其中以HPV16型最多,佔63%;根據統計,免疫能力差者(如感染HIV),罹病機會較未感染者高約8倍;有性器官疣,或在性器官或肛門周圍有疣,罹患侵犯性陰莖癌機會多3.7倍。

衛生及受傷也是影響患病的危險因素之一,長期的衛生不良,包皮垢堆積會引起慢性炎症,倘曾發生龜頭炎或陰莖受傷,患病的機率也會上升。此外,陰莖癌80%發生在55歲以上,小於50歲者罕見;有抽煙習慣,患有硬化性苔癬,或是因牛皮癬接受紫外線治療,均會提高陰莖癌發生的機會。

周固提到,陰莖癌常見症狀有(1)陰莖發紅、起皮疹(2)有惡臭的滲液自陰莖滲出(3)疼痛(4)包皮或陰莖長東西,經治療長期不癒(5)從包皮下流血(6)陰莖變色(7)包莖。需透過病理切片確診。

治療方面,周固說明,主要是手術陰莖局部或全切除。倘為侵犯性陰莖癌,則須一併切除淋巴,且視病情配合化療、電療。術後五年存活率平均約為50%;癌細胞局部存在,五年存活率約85%;已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約59%;已發生遠處轉移,五年存活率約11%。

預防陰莖癌,建議平時應注意清潔衛生,倘有包皮過長、包莖且反覆發炎者,可考慮進行包皮環切,避免包皮垢的堆積;有抽煙習慣者也須戒煙。包皮或陰莖長東西,特別是疣狀物,經治療長期不癒,或是陰莖有不明分泌物,都應當留意,不可輕忽。 

【本文出自健康達人網;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健康達人網;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worldno1。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癌症、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都不能阻止你繼續吸菸嗎?來換一招:吸菸可能讓你血液中的 Y 染色體(上圖右)消失。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說少了 Y 染色體會生什麼病,但是,對男性來說,會不會覺得怪怪的? 這項刊登在「科學」雜誌的研究,是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Uppsala Universit...

閱讀詳情 »

沒有痛感的卵巢瘤,可以長到直徑 25 公分大才被發現,可是 15 年來始終沒有療效顯著的藥物發展出來,晚期五年存活率僅 20%。不過衛生福利部通過一款抑制癌細胞血管生長的藥物,配合化療可以提升兩成治療反應率,並降低惡化風險,但目前仍屬自費階段。 發生原因多不明 發現時間多太晚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

閱讀詳情 »

拜穿戴式裝置所賜,現在愈來愈多人會紀錄下每天的活動與身體的各項數據;大多數醫院病歷也已經電子化,但有人有能力處理這些龐大數據,然後給我們具體一點保持健康的提議?IBM 已經計畫於 2015 年中就會推出一款 APP,以人工智慧整合個人資料向使用者提出具體的行動,這到底是誇大其詞,還是取代專業人醫的第...

閱讀詳情 »

糖尿病患經常聽到的忠告之一就是多運動,以增加葡萄糖的消耗量,協助降低血糖,不過有研究發現,運動對五分之一的病友無法產生效果。而一種源自於「生酮飲食」的減重法號稱可以快速減輕糖尿病的症狀與有助控制血糖,但爭議不小。 某些人運動無助於降血糖 美國桑福德伯納姆研究所 (Sanford-Burnham Me...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