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10大危險」小吃

「10大危險」小吃

「10大危險」小吃

危險小吃1號:鹽酥雞=2大匙油
150克裹粉酥炸的鹽酥雞約有585卡熱量,油脂比例超高,每天一份,一個月下來就會爆肥2公斤,堪稱危險小吃第一名,而且消費者也無從得知攤販多久更換炸油,飲食安全難把關。

▼如何聰明吃:營養專家都建議,最好不吃,若真的嘴饞,也務必多人共食,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危險小吃2號:2片蔥油餅=1碗飯+2大匙油
製作蔥油餅必須摻很多油,加上油煎過程,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就認為蔥油餅免不了高脂、高熱量的命運,兩小片(1/4張蔥油餅)就有500卡熱量。建議還是少吃為妙,頂多偶爾吃一小片解解饞,更不該當成正餐,以免吃進太多油脂。
▼如何聰明吃:蔥油餅、宜蘭蔥餅都是少吃為妙,頂多偶爾吃一小片解解饞,不該當成正餐,以免吃進太多油脂。

危險小吃3號:10個鍋貼=1.5碗飯+2大匙油
10個鍋貼熱量超過700卡,再搭上酸辣湯約100卡,已超出上班族一餐理想熱量攝取量。趙強指出,鍋貼的高油脂來自兩個部份,一是內餡的五花肉,二是油煎時淋上的麵粉水非常吸油,建議單點兩、三個淺嚐即止。
▼如何聰明吃:如果真的想吃,也儘量避免點一整份(10個),最好單點兩、三個淺嚐即止。

危險小吃4號:肉圓=1碗飯+1大匙油
肉圓無論是採油炸烹調或浸泡在油裡保溫,都會吸附很高的脂肪,吃一顆肉圓就等於喝下將近一匙油,趙強提醒,肉圓常用肥肉做內餡,飽和脂肪偏高,此外,肉圓澱粉含量相當於一碗白飯,吃後正餐飯量可得減量。建議選擇南部口味的蒸肉圓減少油脂攝取,起鍋後也避免淋上過多醬料,以免太鹹。
▼如何聰明吃:選擇南部口味的蒸肉圓,可減少油脂攝取。起鍋後避免淋上過多醬料,以免太鹹。

危險小吃5號:蚵仔麵線=0.9碗飯+1大匙油
蚵仔麵線最大問題來自厚重勾芡,一碗就提供300~400卡熱量,澱粉含量約等於九分滿的白飯,雖然吃起來不油,脂肪量其實很高;配料中的蚵仔、大腸或肉羹,都屬高脂肉類,許多店家甚至將配料再裹粉,以維持滑嫩口感,熱量更高。建議儘量選擇勾芡較不濃稠的店家,配料則選膽固醇較低的蚵仔,至於大腸、肉羹能免則免。
▼如何聰明吃:儘量選擇勾芡較不濃稠的店家,配料則選膽固醇較低的蚵仔,至於大腸、肉羹能免則免。

危險小吃6號:大腸包小腸=0.8碗飯+2大匙油
大腸包小腸在夜市很受歡迎,常看到人手一根,吃得津津有味。不過,小小一條糯米腸,就有將近一碗飯的份量,且糯米較易影響血糖起伏,糖尿病患者更應注意。油脂過量也使大腸包小腸更危險,香腸是高脂肉類,再以油煎烹調,飽和脂肪過高,最後淋上的重鹹醬料,也使鈉含量破表,對健康十分不利。
▼如何聰明吃:高油、高鹽、高熱量,如果真的想品嚐,最好是兩、三人分食一份,並減少最後的醬料,將危險降到最低。

危險小吃7號:滷肉飯=1.5碗飯+2大匙油
滷肉飯是全台最普及的小吃類型,由於各地配方不同,因此熱量、油脂都有差異。有些滷肉飯直接以肥肉肉碎做為醬汁,有些則澆淋肉燥,但趙強指出,肉燥雖然肉眼看不出肥肉,但油脂含量未必較少,「要香、要滑、要好吃,其實都很油!」
以糖尿病衛教學會彙整的《台灣小吃營養大解析》以新竹知名滷肉飯為例,吃一碗就攝取到648卡熱量,油脂提供熱量比例高達43%,尤其高飽和脂肪的油脂,導致體內壞的膽固醇增加,會提高慢性疾病罹患風險。
▼如何聰明吃:吳映蓉建議,滷肉飯可以偶爾吃,但應視為正餐,而非點心或消夜,以免吃進額外熱量,同時應搭配燙青菜,便可達到均衡飲食的目標。

危險小吃8號:油炸臭豆腐=2大匙油
臭豆腐富含植物乳酸菌,有健胃整腸功效,但傳統吃法常以油炸烹調,不但熱量倍增,一份臭豆腐就有高達500~600卡熱量,且油炸產生的自由基和致癌物質,更有害人體。
從營養層面來看,臭豆腐富含蛋白質,腎臟病患必須注意食用份量,而沾醬的含鹽量也很高,最好少用。
▼如何聰明吃:吃臭豆腐仍以蒸、煮為宜,就算麻辣臭豆腐也比油炸好,「建議不喝麻辣湯底,只吃臭豆腐就好,」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建議。如果逛夜市時真的想點炸臭豆腐,最好多人分食,既可滿足口腹之慾,又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

危險小吃9號:米糕=1.5碗飯+1.5大匙油
米糕、油飯、粽子由糯米製成,比一般蓬來、在來米飯的升糖指數高,對於血糖波動影響較大,且為求口感滑順香甜,製作時必須添加足夠的油脂,或淋上大量肉燥醬汁,不但飽和脂肪大增,也額外多了熱量。
▼如何聰明吃:解嘴饞可選份量較小的筒仔米糕,較不易吃進過多熱量。

危險小吃10號:蚵仔煎=0.9碗飯+1.5大匙油
在台灣小吃票選中經常拔得頭籌的蚵仔煎,熱量其實不低,雖然加了蚵仔、小白菜、蛋等配料,看似均衡,但事實上,一份蚵仔煎就有500卡熱量,佔了一餐建議熱量的一半以上。
最大問題在於油煎烹調時必須使用大量油脂,更且為了達到口感滑潤而加入的濃稠勾芡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如果家族中有人罹患卵巢癌,妳會怎麼辦?一名20多歲年輕女子,當得知媽媽罹患卵巢癌後,積極的做了基因檢測,並定期做追蹤監控;其實,除了效法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將卵巢切除,來遠離卵巢癌威脅之外,還可以藉由避孕藥,或是多生幾個孩子,使卵巢休息,也可降低卵巢癌罹患機率。 10-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處暑已過,儘管「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但走在街頭上,太陽仍然高掛;做足防曬措施,紫外線依舊把肌膚照得灼熱。這代表甚麼?夏去秋來,紫外線不會隨著四季變遷而減弱。灼熱的肌膚告訴我們,防曬不夠罩了! 秋雲薄 UVB直射肌膚 初秋氣候多變,陸俊龍醫師曾提醒,秋天大氣中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嬰兒也有便祕問題!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不少1、2歲的嬰幼兒,就已經有便祕、腹脹、腹痛,甚至慢性腹瀉的腸胃道問題,等到發生血便帶至就醫,才驚覺小嬰兒怎麼會便祕?醫師強調,多數原因是挑食惹禍,建議嬰幼兒應從4個月開始,補充果泥、蔬菜泥等副食品,從小培養對蔬果的喜好,才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糖尿病患者除了注意控制血糖外,每年至少得進行一次足部檢查,主要是因糖尿病合併大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等風險,一旦不小心造成傷口,多半毫無知覺;開業診所院長王舒民指出,加上血管病變使得下肢循環差,傷口不容易癒合,就容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嚴重可能截肢,不得輕忽嚴重性。 間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