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私處的體毛』千萬別亂剃除啊!看看你是『哪種類型』再決定你能不能剃吧!

 

 

『私處的體毛』千萬別亂剃除啊!看看你是『哪種類型』再決定你能不能剃吧!

(圖文皆轉自今日頭條)

調查結果顯示,66%的女性從未剃過私處體毛。頻繁剃掉私處體毛的只占到4%。大多數人對它的看法是有保護功能(37%)和能讓自己更性感(28%)。

不知道你怎麼看,反正這個結果真的驚到我了呢。國人的文化教育和西方確實相差很大,西方女性有剃去陰毛的習俗,女孩子從小就得到包括需剃去陰毛在內的性教育知識。浴室裡都備有剃須刀,浴後都要刮一次陰毛。沒有陰毛的外陰干淨、涼爽,大大減少下生殖道感染的機會。

利弊|私處體毛到底該不該剃

保留陰毛一定程度上是不利於私處衛生?

有學者認為,保留陰毛一定程度上是不利於私處衛生的。因為現代社會,人類不僅有了外褲,還有內褲,此時陰毛對外陰的遮蓋,會使外陰始終處在溫熱、潮濕環境,可能會助長霉菌、滴蟲、陰虱及多種致病菌的衍生。

1997-2003年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刮除外陰毛發能降低陰虱的發病率。陰虱是一種能夠通過性接觸傳播的寄生蟲,它們主要寄生於陰部及肛門周圍的毛發上。清除陰虱的寄生部位是治療及切斷其傳播途徑的方法之一。

 

除毛可能導致更多的皮膚傷口、過敏及感染問題?

但是,清除陰毛又帶來了許多別的健康問題。由於私處皮膚嬌嫩,而且皺褶甚多,除毛可能導致更多的皮膚傷口、過敏及感染問題。這些並發症的發生和輕重除了和個人體質有關,與選擇的除毛方式也有關系,刀片刮除更容易出現刮傷,激光脫毛則容易出現燒傷及皮膚色素的沉著。總體而言,清理私處毛發可能發生的並發症主要有以下幾種:

皮膚刮傷:使用鈍刀片、在干燥皮膚上操作易使皮膚刮傷。而自行操作時由於直視困難、陰部褶皺多,更容易刮傷。

毛囊炎:無論是剃刀刮除、鑷子拔除、抑或是蜜蠟均可發生毛囊炎。若合並感染,可能會導致化膿,甚至形成肉芽腫。

感染加重:一方面,剃除毛發的時候,如果造成微小的皮膚創口,會使病原菌易於種植;另一方面,若身體某個部位已存在感染,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葡萄球菌、綠膿杆菌、HPV、HSV、傳染性軟疣等,剃刀會成為一個傳播工具,把病原體帶到剃刀所及之處。已有感染的人,應該禁止脫毛,至少也應等感染痊愈再嘗試。

接觸性皮炎:任何除毛產品和刮後修復產品都有可能導致刺激和過敏,引發接觸性皮炎。

 

提示|哪些人不宜除毛

西方一些國家,清除私處毛發已經是流行多年的生活方式,但是利是弊還是沒有全面的定論。

但免疫狀況不佳的病人,例如控制不良的糖尿病、HI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人等,若因脫毛導致感染的話不易控制且很可能危及生命,醫學上不支持這類人群除毛。

對於健康的常人,幾乎所有健康工作者都認為,要不要除去私處的毛發取決於個人選擇。只是操作時需要注意衛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除毛方式,盡量減少除毛帶來的刮傷、感染、過敏等並發症,畢竟健康才是最美。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你也有浮腳筋問題嗎?小心可能是靜脈曲張惹禍,長期下來影響的不只是腿部美觀問題,還可能使身體其他部位出現阻塞,有危及生命的風險,包括醫療從業人員、銀行行員、廚師、行政人員等都屬於高危險族群,主要是因必須長期維持久站或久坐的姿勢,容易因此埋下促使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 不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一名男子生殖器長了突起物,卻因害羞拖了3個月才前往就醫,沒想到經檢查竟是罕見的陰莖黑色素細胞癌,同時合併雙側鼠蹊淋巴結轉移,醫師提醒民眾黑色素細胞癌常發生在不容易接觸紫外線的腳掌及指甲,若發現身上有異常色素沉澱,應盡早就醫。 生殖器長腫瘤還滲液 一位64歲劉先生至泌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 高齡化的社會,腦中風已經成為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三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調查統計,台灣每天有高達32人因為腦中風死亡。腦中風不僅造成死亡,更造成許多病患身體癱瘓、血管性失智的後遺症,也需要長期復健治療。現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研究發現,糖尿病病患容易有腦血管病變,透過中醫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適量的壓力有時是無形的助力,可使人爆發潛力,但如果長期處在壓力下,不知如何放鬆,那麼壓力就可能引發緊張與焦慮,就像是駱駝身上最後的一根稻草,也會壓垮駱駝的!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唐心北建議,平時可增加攝取抗壓性的營養素來強化抗壓指數! 為了應付壓力,也減少壓力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