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飛機上的氣味,雖然難以形容,但是只要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面而來。飛機味兒既讓人安心又讓人厭惡,實際上還帶點危險性,但它究竟是什麼氣味呢?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機艙裡的獨特氣味來自各種化學品、顆粒以及化合物的混合物。你可能已經意識到了,機艙內的並不是新鮮空氣。幾乎所有飛行中的飛機裡,充滿的都是機艙循環空氣與發動機吸入的外部空氣的混合氣體。

後面這種空氣被稱為「引氣」(bleed air),空乘人員們已經進行過許多次集體訴訟,稱其中的有毒物質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的腦部疾病。這些症狀被統稱為「機艙毒物綜合徵「(aerotoxic syndrome)。不過,由於」進煙現象「不常發生——引氣被有毒化學品所污染的情況,因此受其影響最大的是空乘和機組人員,而不是乘客。

在討論這些可怕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研究一下機艙氣味中具體的成分,其中一些很容易猜到,還有一些就比較奇怪了。

咖啡

這還用說,因為大多數飛機都會供應咖啡。在起飛之前,空乘都會沖好咖啡先給頭等艙的乘客,之後才輪到經濟艙的乘客。由於上飛機時通常會經過廚房,因此你可能會馬上聞到煮咖啡的氣味。咖啡味通常很難散去,所以你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可能多少都會聞到。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和飛機上的其他氣味比起來,咖啡香還算是不錯的。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com

其他飲料的混合

這也不難理解,在大多數飛行中,飲料小推車會塞滿過道,乘客們可能會要加冰的番茄汁或是薑汁汽水,以及各種各樣人們在坐飛機時喜歡喝的飲料。另外,免不了會有人想把自己灌醉。因此,如果你弄不清怪味是從哪兒來,那就當是有人在喝雞尾酒吧。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飛機上供應酒水飲料的小推車。圖片來源:thesavory.com

飛機餐

如果你有幸能吃到飛機餐,那麼下面是關於它的幾個真相:它們看起來、吃起來、聞起來全都一樣,而且飛機餐聞起來可不怎麼樣——因為在機艙加壓的環境中,人的嗅覺會變得遲鈍。在濕度較低的機艙裡,飛機餐怎麼看都不新鮮,所以難怪你對它的印象這麼不好了。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飛機餐難吃,可能不全是廚子的錯。圖片來源:toppilottraining.com

人都會拉屎,有人就喜歡飛在萬米高空的時候拉。不論是在地上拉還是在天上拉,屎都很臭。唯一比飛機上的屎更難聞的,是那種用來遮蓋氣味的藍色除臭劑。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一句廢話:無論在哪兒,屎都是臭的。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com

皮革、塑料、襯套、地毯(反正都挺髒的)

和所有地方一樣,飛機上也有各種材料,這些材料也會散發出氣味。就像汽車內飾,這些材料會逐漸老化,也就是說新飛機會有新飛機的氣味,而舊飛機則會有噁心的氣味。

飛機並不十分乾淨,這也有點噁心。讓飛機盡快進入下一次飛行最符合航空公司的利益,而機艙的衛生標準也因航空公司、機艙等級和飛行時間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大多數航空公司會在兩次飛行之間對飛機的衛生進行抽檢,一天之後會進行更徹底的清潔。據說達美航空和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會在兩次飛行之間擦一擦頭等艙的桌板。而大多數經濟艙內的桌板只會在一天結束時用消毒劑清潔(如果你幸運的話)。許多飛機好幾個月也不會徹底清潔一次。根據飛行時間的不同,你聞到的可能是多用途清潔噴霧,或是塞在座位靠墊裡吃剩下的早餐。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許多飛機可能好幾個月都不會徹底清潔一次。圖片來源:boardingarea.com

坐下之後,你可能會聞到座墊的塑料味,或是有點髒的襯套和地毯散發出的淡淡臭味。如果你有幸坐的是皮製座椅,就可能聞到處理過的皮革的氣味——也可能是舊皮椅上沒有處理過的皮革的氣味。不論你坐在什麼地方,你聞到的還多了一點周圍乘客呼吸的氣味,尤其是在他們打噴嚏的時候。

細菌

這個有點複雜,因為在飛機裡或許不僅是能聞到細菌,而是會吃掉它們。雖然大多數人認為在飛機上更容易生病,但其實只有坐在病人附近才有被傳染的風險。由於沒有統一的衛生標準,那些擔心疾病在國內和國際航班上擴散的人們一定不會安心。

除了第三排那個總是打噴嚏的男人之外,飛機上的其他地方應該都符合現在的衛生標準。機艙內的循環空氣會通過淨化機,因此航空公司會說這些空氣和辦公大樓裡的一樣安全。當然,主要差別在於辦公樓沒那麼擠,想出去的時候也可以出去。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雖然大多數人認為在飛機上更容易生病,但其實只有坐在病人附近才有被傳染的風險。圖片來源:Randy Jones

殺蟲劑

對於殺滅飛機上的有害昆蟲,實際上是有明確規定的。美國交通部有一系列飛機除蟲要求。可以說,大多數殺蟲措施都是為了清除傳播疾病的昆蟲,例如帶有瘧原蟲的蚊子。

在飛機上會不會聞到殺蟲劑完全取決於目的地。雖然不是所有國家都要求入境航班進行除蟲,但一些國家會要求在有乘客的情況下噴灑殺蟲劑(例如古巴和馬達加斯加)。其他要求入境和離境航班都進行除蟲的國家會使用長效殺蟲劑,或在沒有乘客時噴灑殺蟲噴霧。如果乘坐飛往澳大利亞、新西蘭或牙買加的飛機,空氣中可能就含有殺蟲劑。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為了防止這些小東西「搭便車」漂洋過海,噴殺蟲劑是必要的。圖片來源:wired.co.uk

這有沒有危險呢?20年前定下這些規定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表示使用的殺蟲劑對人體沒有危害。不過,美國交通部也表示「這份報告還提到一些人可能會在噴過殺蟲噴霧的機艙內,出現暫時不適。」好消息是,現在可以通過提前聯繫航空公司,來瞭解你所乘坐的飛機是否會噴殺蟲劑。

神經毒性化學品

下面要說的就嚴重了。還記得之前提到的引氣和機艙毒物綜合徵麼?它們可能聽上去讓人非常不安,而且可能並沒有什麼措施可以避免。不論是在跑道上還是在飛行中裡,你都可能會吸入一些危險的煙霧。在地面上時,這些煙霧可能是其他飛機排出的廢氣,以及飛機燃料產生的煙霧。這些物質本身對人體就有害,不過真正的危險存在於空氣中。

別忘了,大多數飛機機艙內的空氣50%來自循環氣,還有約50%來自發動機中的引氣。引氣本來不應該有危險,外部的空氣首先被抽進發動機的第一個艙室,它在這裡被壓縮後泵進機艙;有時還會通過過濾裝置。接著,空氣被減壓並與循環空氣混合,通過座位上方的通風口排出。這種空氣很不新鮮,12%的濕度更是比沙漠還要乾燥。

然而,它本應是安全的。

許多年來,許多專家都警告過飛機故障可能導致所謂的「進煙現象」(fume events),即引氣被有毒化學品所污染。比如,有問題的密封口可能會讓液壓機液體、發動機油或其他有毒化合物進入引氣。這也許並不經常發生,然而英國當局最近報告的數據顯示,進煙現象在英國可能每天都會出現一次。接觸這些煙霧可能會引起機艙毒物綜合徵,症狀與早期帕金森氏症或多發性硬化症相似。

一登上飛機,一股熟悉的氣味就撲鼻而來,飛機機艙內的特殊味道竟然這麼危險!
飛機故障可能導致所謂的「進煙現象」(fume events),即引氣被有毒化學品所污染。圖片來源:brodkowitzlaw.com

進煙現象在美國也有發生。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4名空乘目前正在起訴波音公司,稱進煙現象導致其中三人出現震顫、神經系統以及記憶力問題。除了最新的無引氣波音787夢想飛機以外,其他所有飛機都有發生進煙的危險。只能希望它發生時你不在機上,因為在嚴重問題出現之前,你甚至聞不到有毒煙霧的味道。

香水

最後說一個好聞的,那就是香水。你會聞到身邊乘客領子上的大衛‧杜夫冷泉香水,也可能會聞到航空公司的標誌性香氛味道。

目前已經有幾個航空公司生產屬於自己的香水,在機門區域噴灑,因此香味也會被帶到機艙內。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生產的香水叫做「降落」(Landing),而達美航空的香水則叫「安靜」(Calm)。它們應該都是薰衣草和洋甘菊之類的混合氣味,希望能在發動機將可能有毒的引氣噴入機艙前安撫乘客——反正不是聞毒引氣味,就是聞屎味,不過起碼屎味對你沒有什麼危害。

via

相關推薦

整理◎林昕潔、編輯部 繪圖◎蔡兆倫 ◎腦中風:大腦停電中 究竟什麼是腦中風呢?當腦部的血液供給遭到阻斷,就會發生腦中風。腦部神經細胞沒辦法得到足夠的氧氣,神經元的功能就會立刻斷電;若是缺氧的時間較長,神經元便會死去,腦部損傷的情況也愈來愈嚴重。 由於大腦的各個區塊負責不同功能,所以腦中風的症狀要看...

閱讀詳情 »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報導】 ▲消基會將此次檢的結果與2014年台北市衛生局檢測的結果做比較,結果顯示豆干與干絲二類產品最常有過氧化氫過量添加的情形。(記者鍾佩芳攝) 豆製品對茹素者而言是豐富的蛋白質來源之一,消基會昨(1)日表示,此次抽查的50件豆製品中有六件樣品檢出過氧化氫,已違反「食品安全衛生...

閱讀詳情 »

如果女朋友生氣時,最好的安撫方法不是給她糖吃,而是要她趕快去小睡一下。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指出,女性比男性更需要睡眠,若女性睡眠不足,容易出現憂鬱、情緒差,甚至引發中風或發炎等症狀,而值得注意的是,男性睡眠不足,卻不會有這些麻煩,此研究目前已刊登在《科學世界報告》。 這項研究是由著名睡眠醫師布勞斯...

閱讀詳情 »

台北市內湖疑似染上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 (MERS-CoV) 的案例雖然已證實並未感染,但鄰近的南韓至 6/1 為止已快速累積了 18 個感染案例,引發民眾的焦慮。疾病管制署表示 MERS-CoV 是透過接觸與飛沫傳染,平時多洗手可減少病毒附著機會,如果有發燒或呼吸道病狀,則應戴口罩。醫師也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