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不要成為大腸癌盯上的6種人!|康健雜誌

不要成為大腸癌盯上的6種人!|康健雜誌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黃惠如
圖片/陳德信

1.不愛吃蔬果、全穀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每天只要多吃10公克,膳食纖維就能降低10%大腸癌的機率,吃更多當然更好。

國民營養調查發現,台灣男性每日平均攝取13.7公克、女性14公克,距離理想的25~30公克有段距離。

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非水溶性即蔬果中一絲一絲的纖維,而水溶性即QQ滑滑的食物,如菇類、海藻類等,還有一些看起來不黏,卻有豐富的果膠,如蘋果、燕麥、牛蒡等,也要多加攝取。

主食也要改變,膳食纖維才可能吃得夠。例如將白米白麵改為糙米雜糧、全麥麵包等。

2.不愛喝水

水喝不夠,吃再多高纖食物也無法排出來。每天喝5杯水,就可以降低45%大腸癌機率。事實上多數人都在慢性脫水,因為在有空調的室內,不會感到口渴。

喝水時間也很重要。

《自律神經健康人50招》作者小林弘幸起床後,習慣在早餐前喝一杯水,他也要求他便秘門診所有的病人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早晨喝杯水。他解釋,早晨第一杯水固然是補充睡眠時流失的水分,更重要的意義是誘發「胃結腸反應」,因為早晨是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優勢切換為活動交感神經優勢的時候,藉由喝杯水,適度刺激副交感神經,誘發自然的便意。

3.愛吃紅肉、加工肉品與燒烤

最近有個驚悚的新聞,一名國中生因為幾乎天天吃校門口的烤香腸,年僅14歲就醫時已經大腸癌第四期,治療後仍告不治。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共同出版的防癌建議:紅肉和加工肉品是大腸癌的強力危險因子,每週紅肉的攝取上限應在500公克以下,加工肉品更應避免。

英國劍橋大學與牛津大學追蹤歐洲14國45萬名受試者的大型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加工肉品超過160公克(約3條香腸),死亡率比每天僅攝取20公克的人,增加44%。主要是加工過程中的化學添加物令人疑慮,此研究建議,每日攝取量勿超過20公克,約一片培根。有些人早餐要吃3片培根,自稱「無肉不歡」,在跟健康開玩笑。

而紅肉經過高溫燒烤後,會產生多達17種的異環胺(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異環胺在人體透過酵素活化,會突變控制細胞生長的致癌基因。

異環胺在動物實驗已被證實對大腸具有致癌性,臨床研究也證明,長期大量食用過焦或過熟的肉品,大腸癌及胃癌的機率升高3~5倍。

4.胖子

「肥胖會引起發炎,而發炎在癌症發展的各個階段如癌變、侵襲、轉移,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暢銷書《抗癌就像減肥》作者顏榮郎說。

理想體重是要將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24之間、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約36腰)、女性80公分(約30腰)。

要維持理想體重知易行難。減重初期從每天飲食少100卡開始,真餓了再吃,是管理飲食而非節食。減重中後期再加入運動,增加基礎代謝率,避免復胖惡夢。

5.不運動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發現,運動的人可以減少兩成大腸癌發生的機會。因為運動可以增加免疫力,減少腸道發炎,進而降低瘜肉發生的機率。

相對的,不運動的人肌力衰退,腸道蠕動減弱,連橫節腸都下垂,整個腸道有氣無力,推不動便便。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每週5天、每次30分鐘,對於繁忙的上班族看來有點難辦到,好消息是,可以累積小小的運動直到30分鐘的目標,如捷運前一站下車再走回家;中午選遠一點的餐廳吃飯等。

6.不做篩檢

大腸癌盛行率不斷攀升,雖然發生率高,卻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高。因為大腸癌大多數都是因為腺瘤性瘜肉經過5~10年後演變而成,只要定期篩檢,便能防範於未然。

根據國健署委託台大監測中心的研究發現,在2004~2009年接受篩檢的民眾,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降低10%。

國健署推動50~74歲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目前台灣篩檢率約三成,遠低於英、美50%以上的篩檢率,50歲以上的你可持健保卡到相關醫療院所檢查,定期預防大腸癌。

(全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506)

【延伸閱讀】

防癌10警訊 提高警覺,不管你多年輕│立即檢測 >>

「腹痛、失眠也是警訊!」慎防心臟異常奪命

5種NG食物!正在破壞你的腸道健康

沖水前,請看一眼你的便便!10症狀一定要注意

喝纖維飲料就能減肥?6大招教你吃足纖維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16歲的阿凱在同學之間食量顯得特別大,家長一直覺得男生「高高壯壯」也沒什麼不好,直到收到學校體檢報告,身高172公分、體重139.4公斤,BMI值已飆高到47.12 kg/m2,屬於極度肥胖,不但有三高還有脂肪肝的問題,現透過營養師規劃專屬飲食與生活計畫,體重穩定控制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常有貧血現象嗎?除了女性生理期、營養缺乏等因素,要小心也可能是因大腸癌導致慢性出血症狀所造成!部立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解釋,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臨床上因症狀就醫的患者多數都已進入第二期甚至晚期,因此民眾應定期接受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免費一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期全台鬧水荒,尤其中南部仍面臨缺水危機,有不少民眾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民眾喝下山泉水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痊癒。山泉水含多種微生物 嚴重恐至血便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喝起...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蕭女士是叱吒商場的高階主管,每天有開不完的會議,長期三餐時間不正常。儘管有運動的習慣,但多年下來的不正常飲食和長期的超時工作仍舊讓體重逐漸增加。偶而的胃部不適總是買些現成的胃藥服用,也未曾特別在意。但這次的胃痛很不尋常,甚至隱隱痛到背後,右側肋骨下緣也有點不舒服。胃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