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正大學首創醫療用頭戴手術眼鏡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秀枝報導】

中正大學首創醫療用頭戴手術眼鏡
嘉義中正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王民良將電腦視覺結合影像,與醫院合作研發出全台第一個醫療用的頭戴式眼鏡(見圖,中正大學提供),讓醫師進行手術時,能即時從眼鏡上看見X光影像,彷彿有透視能力般可以精準下刀,成功將數位化醫療搬進手術室。

這項新技術不僅省下百分三十以上的手術時間,也能減少手術當中反覆照射X光時,輻射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造福病人與醫護人員。

王民良助理教授表示,手術室中,許多病人資訊如X光影像、電腦斷層、超音波等都顯示在個別的螢幕上,加上目前微創手術普遍,傷口小也使得手術部位的可視範圍明顯縮小,醫師進行手術時,為了避免誤判下刀位置,都會頻頻轉頭看螢幕、反覆嘗試照射不同角度的X光影像,有時還需暫停手術。

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和計算攝影機影像的位置、角度,將X光影像顯示在鏡片上,以骨科手術為例,醫師只要戴上頭戴式眼鏡就能直接看見病患骨骼位置,還能擷取與整合病人的術前資料,方便在手術中即時對照。

王民良表示,有了頭戴式眼鏡,不僅醫師可以精準鎖定下刀位置,也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更可大量儲存影像資料,減少重複照射X光的次數。

當住院醫師需要資深醫師從旁協助開刀時,資深醫師需全身消毒、多次進出手術室指導。而透過開刀醫師的頭戴式眼鏡,資深醫師可直接從手術室外的螢幕看到手術實況,在螢幕上劃記並同步傳遞影像至眼鏡,遠端指導開刀醫師進行手術。

目前與彰化秀傳醫院合作後,已透過頭戴式眼鏡成功完成了二十多例顯微脊椎手術,曾使用的骨科醫師李佩淵說:「這個技術能減少手術過程的時間和誤差。」

新利器也能應用在骨科、內視鏡和運動傷害等手術中,幫助醫師判斷器械與手術部位的位置關係。
 
本文出處: 台灣新生報

http://www.tssdnews.com.tw/?FID=12&CID=280917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新生兒的相當皮膚脆弱,因為表皮角質層、汗腺、血管等都尚未發育完成,此時寶寶皮膚防禦抵抗力就相對很薄弱,潮濕的氣候及環境因子的干擾,肌膚就容易出現敏感不適的問題,要怎麼細心呵護才能讓寶寶白白嫩嫩的呢? 粟粒疹/Milia 短暫的皮疹,因皮膚角質層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積。出現在鼻頭及臉頰,如白色針頭大之突起...

閱讀詳情 »

現醫療技術進步,牙齒根管治療、深度齲齒所造成的牙髓疾病治療也能使用顯微根尖手術,透過高倍率顯微鏡搭配超音波器械,將手術範圍縮至最小,減少術後疼痛,提高成功率,盡可能留下原來的牙齒。 本預計年底穿上婚紗,當個幸福新娘的王小姐,卻因為1顆黑門牙而傷透腦筋,拍攝婚紗時只能閉嘴微笑,如果沒能及時治療,還可能...

閱讀詳情 »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年長者的髖關節病變所導致的疼痛、影響日常生活的情形日益增加。當藥物治療、改變生活作息及使用輔助裝置仍無法改善時,醫生根據病情常考慮用手術方法去除損壞的關節,並使用人工髖關節取代,大多數病患的疼痛因此可以減輕或解除,關節的功能及變形亦可得到改善,恢復日常生活品質。 髖關節是人體站立...

閱讀詳情 »

有1項新的研究認為,中年的時候罹患高血壓,可能會導致以後失智症機率較高。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研究顯示,年齡介於54至63歲之間,血壓高於140/90 Hg,又在老年降至90/60 Hg以下,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增加。 研究人員觀察近4,800名患者,他們在24年內會隨訪6次,評估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