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健康★別再喝手搖杯了!專家:冷飲竟然也會釋放「這個成份」,還會罹患「這些疾病」...太可怕了!

別再喝手搖杯了!專家:冷飲竟然也會釋放「這個成份」,還會罹患「這些疾病」...太可怕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大部分民眾知道,塑膠容器不能裝太熱的飲品或湯品,然而董氏基金會提醒,並不是只有熱到變形才會釋放出化學物質,塑膠容器即使裝低溫食物也有風險,民眾平時應少喝塑膠杯飲料,並且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才能避免塑化劑殘留。

雙酚A易致肥胖、糖尿病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研究,讓77位大學生第一週使用不鏽鋼瓶喝冷飲,第二週則換成PC塑膠瓶(聚碳酸酯材質);結果發現,改用PC塑膠瓶一週後,受試者尿液-中的雙酚A(BPA)濃度比使用不鏽鋼水瓶時的濃度平均增加了69%。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指出,雙酚A為環境賀爾蒙的一種,化學結構類似雌性激素,在體內會干擾性荷爾蒙特別是雌激素(estrogen)的功能,長期過量接觸可能影響生殖能力與成長發育,及造成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解決之道:少喝塑膠杯飲料、常洗手

成功大學2013年針對71名確診有性早熟現象的女童,及29名一般女童,檢驗其尿液中的塑化劑濃度;結果發現,性早熟女童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量是一般女童的1.2倍至2.4倍。

研究團隊後續在2015年再進行行為介入實驗,對象為前次受試者中的30名女童,要求其盡量避免接觸塑膠相關製品,包括飲食少用塑膠碗盤、塑膠杯、塑膠袋、保鮮膜、微波食物等塑膠容器,少碰巧拼、化妝品及餐前洗手等。

結果發現,有完整做到各項行為要求的女童,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含量皆有顯著下降;再進一步分析各項行為改變的影響,只要愈少喝塑膠杯飲料、愈常洗手,尿液中塑化劑濃度會明顯下降。

並非熱到變形才會釋放塑化劑

為使民眾更易辨識,衛生福利部已分階段要求塑膠食器須標示材質、耐熱溫度及重複性或一次使用等資訊,預計今年六月起即可全面實施。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提醒,塑膠容器宜清楚標示,消費者要合理使用,且並不是要熱到變形才會釋放化學物質;不論食物冷熱,容器和餐具最好還是使用不鏽鋼、玻璃等相對安全的材質,外食或外帶時也最好自備容器及購物袋,既環保又食得安心。

此外,生活中塑膠製品氾濫,實在很難避免,因此許惠玉提醒,用餐前一定要切記確實洗手,洗去一些可能接觸過的環境賀爾蒙。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28歲的佳佳有多汗症,在公車上害怕舉手攀著扶把,在辦公室也努力遮掩,害怕異味造成的尷尬,佳佳決定求助醫師治療,醫師為她進行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微波熱能抑汗」,讓她擺脫多汗與狐臭,重展自信人生。 海島型氣候 多汗症較全球平均值高 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許修誠表示,...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使用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與朋友們分享心情,享受互動的快樂是很普遍的社交活動,據最新調查發現,台灣12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者已達1604萬人,普及率73.4%,2016年發表在《心理學前端期刊》的研究發現,透過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簡短且定向的練習,有...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補教名師徐薇,從事教學工作長達20年,長期因工作忙碌,吃飯時間不固定,甚至天天都吃宵夜,直到40歲身體開始走下坡,甚至出現心悸、頭暈等症狀,才驚覺必須改變生活型態,而最簡單是從改變飲食攝取方式開始,徐薇分享自己的養生食譜,只要用甜菜根、紅蘿蔔、紅番茄,切塊與水熬煮,...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 70歲蔡姓婦人有多年糖尿病史,1年半前開始規律洗腎,反覆不明發燒2個月、嚴重貧血,暴瘦近20公斤,反覆跑急診、住院,體重從本來的68公斤,遽降為50公斤,血紅素也掉到6以下(一般洗腎病人8~10,正常人女12,男14),醫院經多科會診檢查,經剖腹切片化驗,竟是肺結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