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對天然蔬食 樂活養生蕭千祐 營養師

吃對天然蔬食樂活養生

國人攝取蔬果普遍不足

□□根據衛生署進行多次的營養調查發現,國人普遍有蔬果攝取不足的問題;約高達八成的人,沒有攝取到足夠的蔬果。

□□國際知名的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刊登了一篇綜合26個國家的相關研究報告,這篇報導指出,成人每天至少應攝取600克的蔬菜水果,也就是相當於5份的蔬果,才能有效對抗疾病的侵襲。美國癌症基金會甚至提出,一般成人甚至要吃到79份以上的蔬果,才能夠達到抗癌的效果。

□□再以美國為例,根據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 FDA)的建議,一個人每天要吃30公克的纖維才足夠,但一般美國人平均每天攝取的纖維,只有14公克,連建議量的一半都不到,所以,美國人的大腸癌罹患率普遍較高,就是這個緣故。

□□大家應該了解,其實,新鮮的蔬果就是最好的纖維來源,不僅容易取得、價格便宜,這樣實惠又有效的方式,國人皆應善加利用才對。

 

依據體質吃對蔬果

□□有關攝取蔬果,還有另一種迷思存在。那就是,許多人以為只要多吃蔬果就會健康,在沒有考慮自己體質的情況下,貿然攝取了大量蔬果,結果反而造成身體無法調適,出現了負面效應。

□□這是為什麼呢?舉例來說,一些原本體質偏虛寒的的人,不加思索,吃了太多性質寒涼的蔬果,反而變得更容易手腳冰冷、精神不濟;一些體質燥熱的人,不明就裡,吃了太多老薑,甚而跟當歸、羊肉等溫熱性食材搭配,也容易造成口乾舌燥、頻長痘痘變得愈發嚴重。

□□還有某些過敏體質的人,吃太多容易引發過敏的芒果,或吃了油菜等光敏性蔬菜,也會誘發過敏症狀,這都是未加深入了解蔬果性質,所造成的負面效應,不可不慎。

□□了解各種蔬果的性質,慎選蔬果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功課。缺乏蔬果的營養素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但攝取蔬果絕對不是盲目的照單全收,仔細了解各類蔬果的性質,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攝取種類,才會愈吃愈健康。

 

蔬果營養配對健康加分

□□很多蔬果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在選擇上要特別謹慎注意,例如:葡萄柚會影響藥物的代謝,就不能跟藥物同步食用。排除了負面作用後,也要特別了解蔬果的加乘效果,每一種蔬果都有與其他食物的最佳搭配方式,做出了正確的搭配,將能使您邁向健康的腳步愈來愈快。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病症都有其對應的飲食搭配方式,現代資訊發達,網路資訊漫天飛,在接收這些資訊時,應特別謹慎分辨。尤其,現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言論愈來愈多,就有可能讓一般大眾接收到錯誤的訊息,甚至做出傷害身體健康的行徑。

□□本書內容包含了詳盡的蔬果營養成分分析、食用方式分析,再加上專業的「營養師小叮嚀」單元,及精美食譜,希望能幫助讀者快速找到對應病症的蔬果,並善加利用蔬果的好處,也了解到各類蔬果的正確吃法,為您自己和家人打下健康的基礎。

---本文摘自《彩虹蔬果健康飲食法》作者序

作者簡介

蕭千祐 博士

現職:

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助理教授

學經歷: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博士

國家營養師高考及格

著作&審訂:

  • 《5色蔬果這樣吃最健康》
  • 《蔬果保健功效速査圖典》
  • 《維生素‧礦物質功效速査圖典》
  • 《防癌食物保健功效速查圖典》
  • 《健康蔬果汁功效速查圖典》
  • 《聰明健腦特效食譜》
  • 《高鈣防骨鬆特效食譜》
  • 《蔥薑蒜保健特效食譜》

吃對天然蔬食 樂活養生蕭千祐 營養師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因應疫情,全台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不過孩子改在家裡進行線上教學課程後,也讓許多家長擔心會因增加使用3C產品的時間,造成損害孩子的眼睛。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主任指出,3C產品的藍光是否會對眼球造成傷害,目前實證醫學尚未有效證實,家長不用過度擔憂,但要讓孩子預防近視,就是減...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並升級三級警報後,民眾接種疫苗的意願大幅提升,但因部分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可能被列為接種新冠疫苗前應審慎評估風險的族群,使得患者與家屬都感到憂心能否接種疫苗?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異位性皮膚屬於「過敏性體質」,但不表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在家防疫,長時間盯著3C螢幕、活動空間變小而運動量不足,家長們還須面對孩子吵鬧不休,壓力增加,不少人頭痛增加或惡化。近日Delta病毒入侵台灣,第一大症狀竟是頭痛,也讓頭痛患者不禁擔心自己難道確診了?!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曁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確診COVID-19的人數在7月4日突破15000人,死亡累計688人,這1萬4千多人陸續康復,但其中有三到四成會產生後遺症,何時會復原尚無法判斷。根據國外這一年多的追蹤研究,非常具有權威代表性的《自然》期刊(Nature)統計,大概32.6%會產生後遺症,其中有3...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