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164期
作者/林慧淳
圖片/陳德信
面對黏膩濕熱的酷暑,如何保持清爽舒適?
受暖化效應影響,全球氣候變幻無常─夏天愈來愈熱、冬天卻愈來愈冷;加上台灣地處海島,每到夏季得遭受高溫和高濕的雙重夾擊,使人常感黏膩煩躁,渾身不自在。
最快的解決方法不外乎躲進冷氣房,再猛灌冷飲、啃冰棒圖個涼快,雖然可以立即將悶熱壓下去,但從中醫觀點來看,反而使得熱氣不易發散,滯留於臟腑之間,甚至必須消耗身體本身的元氣以因應突如其來的寒冷,不利養生。
師法傳統智慧,就能身心清涼安度酷暑。
一、消暑首重「去濕」
體內濕氣重,讓人覺得睏倦、食慾不振、手腳冰冷、全身黏膩不舒服,惟真中醫診所連建廷醫師認為,濕熱是夏季百病之源,因此,夏季養生應將「去濕」列為首要任務。
他將台灣人多過敏的原因歸咎於環境濕氣太重,並且許多人從戶外走進室內,不顧自己早已汗流浹背,還迫不及待鑽進冷氣房,冷熱溫差大加上濕邪入侵,於是感冒、過敏、骨節痠痛隨之而來。
3個好辦法,為身體去濕!
●吃點辣的
一般人認為吃辣上火,夏天不適合吃,事實上,愈是濕熱的地區,愈可透過吃辣促進人體排汗,有助於逼散體內濕氣,讓人在悶熱環境中反而覺得涼爽舒適。
此外,在酷暑難耐的環境中,人們大多沒有胃口,這時吃點辣食或加了香料的咖哩,可促進食欲、開胃下飯。
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也提醒,中醫觀點來看,辣食畢竟多屬熱性,適量食用就好。
尤其身體已有發炎症狀,例如胃潰瘍、支氣管炎、痔瘡、高血壓患者,或體質本屬陰虛燥熱的人,應該避免吃辣。
●常吃利濕食物
許中華指出,綠豆、蓮藕、白朮、薏仁、茯苓等中藥材,有利濕效果,對於排解夏季濕熱很有幫助。
除了刻意烹煮蓮藕湯或綠豆薏仁等甜湯之外,他自己的做法是,將利濕食材加進日常食用的主食中,例如洗米時加入米量十分之一的綠豆和少許薏仁,泡軟後直接放進飯鍋煮熟食用,不但增加米飯口感,也為身體去濕。
連建廷特別推崇吃嫩薑。他指出,嫩薑溫和,吃了不上火,利濕效果也好,曾有病人減重多次不成功,沮喪求診,他把脈診斷後認為是體內濕氣太重的問題,於是要病人三餐都加嫩薑,結果只用這個方法,就順利減重
Facebook留言